2012年度岭南大学香港赛马会杰出现代文学访问教授梅家玲教授探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

2012年4月13日

 

2012年度岭南大学香港赛马会杰出现代文学访问教授梅家玲教授,今天发表题为「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的公开演讲。

梅教授表示,「少年」所代表的蓬勃朝气、青春希望,以及强盛进步、和平安稳的「中国」,均是晚清以来不少知识分子念兹在兹的共同憧憬。如何凭藉「少年」的精神来改革「中国」,以达致国家兴盛、人民安乐,更是无数热血青年戮力以赴、生死以之的崇高理想。她指出:「这种精神,不只是二十世纪各种政治实践的动力,也是文学想像的核心。」

因此,梅教授先以梁启超於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为引子,循序说明「少年中国」与「少年台湾」叙事话语的源起、它和五四所强调的「青春」、「青年」等话语间的错综递变,以及它与「国族」、「小说」、「教育」之间的相互纠葛;进而据此探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里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梅教授指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最大意义,在於它藉由「少年中国」与「老大帝国」的对比,重新「发现」了过去文学传统中并不特别重视的「少年」;不仅视之为挑战传统,颉抗老大的新兴力量,并且将其与「中国」的国族想像相互勾连。

自梁启超的文章发表后,「少年」的青春想像往往与国家民族的论述连结在一起,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藉由青少年人物的自我追寻,来寄托家国憧憬的小说更是所在多有。梅教授引用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巴金《家》、叶圣陶《倪焕之》、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白先勇《孽子》、张大春《野孩子》等小说,阐析这种想像与论述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开展,以及在台湾现当代小说中转折和变迁。最后,她指出:无论是渴盼革新一统,抑是自我解构离散,二十世纪的小说,都因此一路见证了百年来家国社会的动荡迁变,在文学史上写下曲折动人的一页。


梅家玲教授简历

梅家玲教授获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颁授博士学位,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与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兼台大文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兼括汉魏六朝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与台湾文学。曾先后担任捷克查理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性别,还是家国?――五○与八、九○年代台湾小说论》、《世说新语的语言与叙事》、《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等。另编有《性别论述与台湾小说》、《台湾现代文学教程:小说读本》、《文化启蒙与知识生产》、《台湾研究新视界:青年学者观点》等。并曾获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及台湾大学全校教学杰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