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文化認識生活、社會與歷史

香港是美食天堂,汇聚全球美食,近年更形成一股饮食潮流,不少香港人喜欢抢闸到新餐厅试菜,或上网搜寻特色餐厅,然后在社交网站分享用餐体验。然而,在饮食文化如此盛行的背后,香港人对饮食文化的认识是否全面?

 

岭大中文系讲师萧欣浩博士指出,饮食文化是饮食相关知识的总集,可分为实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质层面是指有形的、感官可感受到的元素,例如食物的色香味、烹调方法、食材等;精神层面则是饮食背后无形的文化体现,包括历史、习俗、宗教、思想、哲学、地域、文化流通等。他举例说,「例如吃叉烧包,其饮食文化实质层面就是有形的、可看到及触摸到的叉烧包本身;精神层面则是叉烧包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包括其起源及历史等」。

 

饮食文化有助认识世界

 

萧博士表示,饮食文化贴近生活,是文化沟通的一个切入点及要道,有助认识世界。但他坦言,香港人在商业社会氛围下,饮食文化水平普遍仍流於实质层面,因此有必要加强推广饮食文化。

 

萧博士从事饮食文化硏究已有6年,主力硏究1950年代起至今的香港饮食文化,近期一直身体力行,透过多个渠道教授饮食文化。他除了不时接受传媒访问解构饮食文化,藉以有效加深大众对香港饮食文化的认识,亦有主持公开讲座,早前他便应邀主持由香港公共图书馆主办的「1950年代香港文学中的饮食与生活」讲座,以香港文学为本,探讨1950年代香港文学跟饮食与生活的互动,而有关讲座已辑录於电视节目中。萧博士亦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中学生举办有关香港饮食文化阅读及创作的工作坊。除此之外,萧博士亦曾参与电影制作,在《他们在岛屿写作二》系列的《1918》及《东西》中,担任副导演,从文学透视饮食文化。

 

博雅教育可加强推广饮食文化

 

向公众推广饮食文化固然重要,但教导学生亦不可忽视。萧博士认为,香港教育普遍不太重视饮食文化,大、中、小学教授饮食文化的课堂不多,学术硏究方面亦未把饮食文化列作主题发展。他希望大学教育可加强教授饮食文化,并认为岭大的博雅教育可应用其中。「岭大推行博雅教育,其中一个特色就是跨学科课程,我认为饮食文化及文学可纳入其中,透过文本及电影,增进学生饮食文化的知识,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及文化。另外,岭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机会,而每年亦有不少交流生到岭大,这些都是推广香港饮食文化从而认识他国饮食文化的大好机会。」

 

萧博士还指出,岭大重视「知识转移」,鼓励学者把个人严谨的原创性学术硏究,转化成可应用的知识。他过去6年就把自己对香港饮食文化的硏究作整理,然后把相关知识传授学生及大众,这些受众或会分享有关知识,让知识得以传扬。另外,萧博士亦有带领岭大学生参加服务硏习计划,协助长者整理生平历史,当中涉及的50年代生活,或多或少可反映当时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服务硏习经历或将结集成书,令相关知识传扬开去。

 

萧博士强调,认识饮食文化有助认识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甚至世界,他将继续努力传授饮食文化,增加香港人的饮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