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野生动物 宋亦希教授从业余爱好者晋身保育生物学家

2020年3月20日

拯救野生动物宋亦希教授从业余爱好者晋身保育生物学家

香港不单以商业及现代化见称,其优美的自然景致、连绵的山峦小径亦广受赞颂。近日掀起一股远足热潮,郊区常见人踪处处,因部分人士欠缺公德,自然环境难免会遭受破坏或污染 ,这意味著我们更应反思自然保育及环境保护的工作――包括野生动物的保育。

 

事实上,两栖动物及爬行类动物(当中有些更是香港独有)的数目於过去数十年间急剧下降,致使某些物种正面临绝种的危机。「香港所有品种的龟正面对绝种危机。其数目下降的问题根源,是宠物市场的滥捕。」岭大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宋亦希教授直言。

 

宋教授进行的「香港大头龟保育状况研究」(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in Hong Kong) 以及另外两个项目,共获渔农自然护理署拨款近150万港元的支持。「我十多年前从事博士研究时,大头龟的数目非常多。」他说。「可惜现在它们大部分已遭『捕获』,在本地已难见其踪影。」

 

宋教授的目标是对濒临绝种物种的保育现况作出评估,并就如何适切执行及改善保育工作提出建议。

 

为了尝试拯救濒临绝种及生命受威胁的龟,宋教授设置红外线摄影机「野生捕获」捕龟者的踪影。这是「淡水龟重点栖息地:摄影机监控与陷阱搜寻」项目的其中一部分。

 

「我沿著溪流放好摄影机监控器。」他解释道:「当捕龟者经过时,摄影机会拍下照片,即时透过流动网络传送给我们。我们收到讯息,便会尽快赶到现场,拆除诱捕陷阱或其他捕猎工具。」

 

於2019年加入岭南大学、曾在不同非政府机构任职并具丰富自然保育经验的宋教授表示,要做好保育工作及管理,必须先了解生态。有见及此,他透过「香港黑眉锦蛇基因起源研究」(Study on the Genetic Provenance of Elaphe taeniura in Hong Kong),观察只在近10至15年间才於香港有记录的野生「新」蛇类品种。

 

该项目运用基因分析,寻觅这些蛇种的产地。「如果在香港找到的样本与邻近地区(例如广东省、广西省或江西省)的蛇种相似,那可能是土生蛇种,在这里自然繁殖,只是我们以前未必察觉它们的存在。」他说。「但如果样本的基因与印度、马来西亚或中国远方地区的蛇种相近,我们会视之为非土生,是『人为』带入香港生态环境的物种。如属这情况,把它们移离本地生态较为恰当。」

 

宋教授认为,保育香港独有品种尤其重要。「我有一个关於盲蛇及双足蜥的项目;盲蛇及双足蜥是谜一般的动物,我们对两者的认识并不多。有一种鲍氏双足蜥 (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s),是香港独有品种,不会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出现。」

 

宋教授补充,即使在香港,它们亦只栖身於三个偏僻离岛:周公岛、石鼓洲及喜灵洲。「我们想了解更多关於它们的分布情况及栖息环境,然后就可以采取保育行动,因为政府正计划在邻近区域进行大型填海工程。」

 

该项名为「地下揭秘:风土盲蛇及鲍氏双足蜥的分布与数目状况」(Uncover the underground --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atus of endemic blind snakes and 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s) 的研究获得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50万港元的资助。

 

除了从事研究,宋教授亦在课堂讲授科学,并积极鼓励同学义务参与科学教研组研究项目,藉此扩阔视野。「当我还是本科一年级生时,就曾参加海南岛游学团。」他回想道。「有一晚,我们夜寻动物,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野生青蛙和野生蛇,真的令我眼界大开。」

 

现在任教於博雅大学,宋教授珍惜机会教导非主修科学的学生,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科学知识。「就以政府政务职系为例,如果对环境有正确认识,他们在推行政策时,能够贡献的会比我这个生态学家来得多。」

 

宋教授形容自己是个自然保育生物学家,他承认因为环境时刻在变,有时颇难界定其研究成果的「正面影响」。「我的主要目标是,当我退休时,大家仍能在香港找到野生龟的踪影;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要走这条路,一点也不容易。」他说。

 

左起顺时针:白头盲蛇;大头龟;在本地溪流发现的非法捕龟笼;由宋教授设置的「照相机陷阱」,用以「捕猎野生龟猎人」; 宋教授在岭大实验室展示动物样本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   Prof Sung Yik-hei “evolved” from hobbyist to conservation bi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