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抗疫力小貼士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不單影響市民的身體健康,市民既擔心受感染,更要憂心口罩、清潔用品甚至食品不足而各處張羅,負面情緒爆發,長遠禍害可能比病毒更嚴重。嶺南大學心理學學者特別為市民提供抗疫小貼士,從而提升抗逆能力和正能量,以充足心理資本抗疫。

 

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暨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蕭愛鈴教授表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輔相成,過量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市民選擇或執行有效的防疫措施,而恐慌往往驅使市民做出盲從、迷信等非理性的行為,所以負面情緒對心理健康的長遠影響可能比病毒更嚴重。相反,擁有強大的心理資本對市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她說,心理資本泛指人們處理逆境和挑戰時所需的四種能力,即「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抗逆力」。由蕭教授兼任主任的嶺大和富李宗德咨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的近期研究顯示,小學生的心理資本愈高,其身心更為健康、成績更好、品行問題較少。在大學生群體中,更高的心理資本可增加其學習動機,進而使他們更加專注地學習。在員工群體中,具有更高心理資本的員工其工作幸福感更強,離職傾向較低,同時也更能平衡工作及家庭間的關係。

 

她說,在這次抗疫中,「自我效能感」是指「深信我們有能力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希望」是指「堅定達致抗炎目標」,「樂觀」是指「期望好景很快會到來」,「抗逆力」是指「逆境後很快復原」。

 

在心理資本的四個能力中,蕭教授認為抗逆力在抗疫困境中尤其關鍵。她說,抗逆力是人們適應困難和從挫折中恢復(反彈)的能力,抗逆力不單是一種心理質素,更是身體免疫力的一個指標。

 

蕭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曾於2009年透過訪談及問卷訪問了共773名來自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醫護人員,量度他們的抗逆力以及多項有關工作和生活質素的重要指標,包括因工患病或受傷的情況、身體及心理疾病的初期病徵等。此外,研究亦有採集部份曾在沙士時期患病護士的唾液樣本,化驗他們身體中免疫體(IgA)的含量。研究結果顯示在問卷中抗逆力得分較高的醫護人員,身體中的IgA含量較高,以致他們較不容易在防疫的過程中受傷或生病。該研究是香港首個混合科學化驗和量化統計研究方法來證實抗逆力影響身心健康的項目,也是當年沙士疫情過後,首批針對醫護人員的研究之一,其成果對今日新冠肺炎的情況甚具參考價值。

 

至於如何提升抗逆力,蕭教授說:「我們可以嘗試正視逆境和挫折,適時挑戰自己的固有觀念,減去思維陷阱(例如不把這次疫情視為世界末日),開拓自己的視野,對傳聞應尋找更多證據,不要盲信更不要亂傳,不要讓疫情主導情緒。特別在承受巨大壓力時,我們可以保持對自己的信心和作適度的放鬆和調節,例如暫時不看有關疫情的訊息,轉而做家務或聽音樂等。另外,我們近期的研究亦發現親友的支持是提升抗逆力的其中一個有利條件,因此,親友互相慰問和勉勵,增加同理心和信任感十分重要。」

 

蕭教授說:「眾多研究和學者指出抗逆力並不只是少數人獨享的天賦,而是每個人都能透過反覆練習來增強的技巧。嶺大曾培訓中小學老師的心理資本,十分有效。我們亦鼓勵市民從自己的固有觀念和人際關係開始作出改變,注意和維繫自己的抗逆力,為共同抗疫作出自己的貢獻!」

 

透過訪問昔日對抗沙士的醫護人員,蕭教授的研究團隊綜合了幾種抗逆力的特質,市民可以做個小測試,例如:

 

  1. 我有信心克服目前或將來的困難,並能解決可能面對的困境或難題
  2. 我面對逆境的能力很高
  3. 面臨巨大的壓力時,我仍能保持冷靜
  4. 身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時,我從未感到焦慮
  5. 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下,我仍能積極面對

 

每項特質均以1至6分評分,1分代表「非常不準確」,6分代表「非常準確」,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每個特質評分後,將5項的分數相加再除以5,所得分數為1分至6分,分數越高,即表示抗逆力更強。

 

 

附表

 

如何在是次疫情中提升抗逆力

 

 

態度

應對是次疫情的方法

1

正視身處的逆境和挫折

宜適量看有關疫情的資料,了解病毒傳播的途徑

2

避免跌入思維陷阱

不要過於恐慌、保持鎮定

3

開拓視野、對傳聞尋找更多證據

如收到任何疫情的更新消息,應盡量循官方媒介或具公信力的傳媒求證

4

保持適度的放鬆

如看到疫情的訊息而影響情緒,應暫時轉移視線,如聽音樂或做家務等

5

尋求親友支援

多跟親友談談自己的情況(如搜羅口罩),互相幫忙及鼓勵,亦有助資訊交流,解決彼此的困難

 

有興趣索取蕭教授相關研究的人士,歡迎電郵至wjlccprc@ln.edu.hk索取。

 

參考文獻:

Siu, O. L. (2013). Psychological capital, work well-being, and work-life balance among Chinese employees. Journal of Personnel Psychology, 12(4): 170-181.

Siu, O. L., Bakker, A. B., & Jiang, X. (2014). Psychological capital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Relationships with study engage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5(4), 979-994.

Siu, O. L., Cheung, F., & Lui, S. (2015). Linking positive emotions to work well-being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Hong Kong police officer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6(2), 367-380.

Siu, O. L., Hui, C. H., Phillips, D. R., Lin, L., Wong, T. W., & Shi, K. (2009). A study of resiliency among Chinese health care workers: Capacity to cope with workplace stre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3(5), 77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