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經濟學及管理: 丘東曉教授

當梁紹榮經濟學講座教授及經濟學系系主任丘東曉教授於1月2日踏入嶺大校園履新時,他已對如何幫助嶺大及學系更上層樓有清晰的方向。

 

加強研究實力、提升工作效率是首要方針。「與其他院校相比,嶺大擅長教學,但似乎在研究方面稍遜,我們需要在此下點工夫。」丘教授說。

 

曾任職香港科技大學超過15年及香港大學11年、幫助兩校成為世界一流學府的丘教授認為,優化班級規模及加強院校合作可以成為學系重要策略。

 

「小班教學能讓教師更專注、建立緊密師生關係。但如果班額只是15個學生和25個學生之差,專注成效其實差別不大。」他說:「從另一角度看,人數相對較多的班級學習氛圍會較小班不同,大家討論、互動、合作的空間較大。班級規模擴大,自然減輕每位教授的教學負擔,使其更能分配心神教好每一班。同時,他們亦能騰出更多時間從事研究。我認為這不失為一個雙贏方案。」

 

此外,研究除了對經濟和學術界有所貢獻外,它亦有助提升學者知識水平,幫助他們把知識轉移予學生及社會。

 

無可否認,研究數量受學系規模所限,而嶺大經濟學系僅有其他院校的一半規模。丘教授冀透過加強與其他院校的合作,尤其與內地院校的合作,彌補不足。「內地有很多受過良好培訓的專才,例如精於數學的,但他們不知如何監督研究工作,當中也有一些不懂如何在英文期刊發表研究的學者。我們卻擁有這方面優勢,能擔當研究的主導工作,而他們能提供人力資源及技術支援,共同合作。」

 

作為國際貿易及中國經濟學專家,丘教授相信數據及實證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以至現實世界的焦點,故學系應以此為先。「就國際貿易而言,有關數據的研究已成主流,而有關中國的研究亦顯得重要。」他解釋道:「回溯20年前,有關國際貿易的中國數據非常難以發布,一方面國外人士對中國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他們對中國數據的準確性及收集方法存有懷疑。現在,中國數據參考價值已很高,其研究亦已成焦點。我認為這類實證研究及有關中國的議題,是學術研究的大方向。」

 

於廣州中山大學接受教育,並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的丘教授,現時與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大學的多位中國經濟學者合作。丘教授以精通中國見稱,常於媒體發表有關中國及中美貿易戰的評論。

 

「其實我們很難為中美貿易戰作出準確的預測——兩國不只是在貿易上角力,更關乎整體經濟及政治文化。」丘教授解釋:「當兩國仍然存在差異,分歧在所難免。綜觀而言,我不認為兩國能於數年內解決紛爭。」

 

他認為兩國即使簽署貿易協議,這「戰爭」也會持續下去。「你可以視之為好的開始,但若干月後,難保美國再指責中國。在我看來,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對談及溝通。當兩個人或兩國有所分歧,以往做法是委託第三方出面作主,雙方不用展開對談,只需向調解人、法庭轉達訴求。但這場貿易戰沒有法庭,而以往一直擔當世界『中間人』角色的世界貿易組織,卻因能力所限未受兩國重視。缺乏獨立第三方的協調,兩國唯有依靠直接對談解決問題。因此,積極展開對話至關重要。」

Applying economics to his leading role: Prof Larry Qiu Dongxiao

丘教授醉心研究之餘,也熱愛運動。他曾熱愛足球,是巴塞隆納球迷。
他現在於閒時愛打網球和羽毛球,並「努力堅持每日游泳或緩步跑——至少每星期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