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證實共建長者友善環境對實現老有所為舉足輕重

嶺大政策研究院一項調查證實,建構長者友善城市有助香港的長者實踐老有所為,繼續貢獻社會。研究團隊建議特區政府制定政策及方案,促進跨代溝通及互動、推動共融,以消除年齡歧視,從而助長者更投入生活,達致康健樂頤年。

 

是次研究旨在剖析老有所為涵蓋的因素,以界定兩個地區,包括荃灣(已建成的新市鎮)和離島(正在發展的新市鎮)的受訪者,對於長者友善城市和積極樂頤年的看法。該研究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一部分,研究團隊分析關於60歲或以上人士的數據,以了解長者老有所為相關的因素。

 

嶺大研究團隊分別於2016年至2018年期間進行兩輪地區調查,以面談形式,合共訪問1,638名60歲或以上、居於兩區的香港市民,包括832名居於離島的受訪者(2016年訪問386人;2018年訪問446人),以及806名居於荃灣的受訪者(2016年訪問392人;2018年訪問414人)。

 

根據兩次調查所收集的數據,兩區的受訪者平均年齡74歲,大部分為女性。平均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數受訪者的最高學歷為小學,平均月薪/津貼為2,000港元至3,999港元。

 

問卷合共53條題目,涵蓋構建長者友善城市的範疇,包括「公民參與和就業」、「社區參與」、「尊重和社會共融」、「戶外空間和建築物」,以及「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供受訪者作評分,以1分為非常不同意,6分為非常同意。

 

結果發現,進行調查的兩個地區,與老有所為相關的因素一致,包括社會氣氛(尊重和社會共融)、公共服務(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和建築環境(戶外環境和建築物)。受訪者對於參與生產性活動的看法與這些因素成正比關係。

 

在兩區的綜合評估中,荃灣區的受訪者對於改善戶外環境和建築物的需求,較離島區為高;離島區的受訪者對於加強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則較荃灣區為高。

 

值得注意的是,兩區受訪長者的經濟因素(薪金/津貼)與他們對老有所為的看法並無關聯,這顯示無論長者居住在香港哪一區,其個人需求的感受是一致的。長者亦可能希望參與生產性活動,例如照料他人或其他就業方式。

 

領導項目的嶺大副校長及政策研究院院長莫家豪教授表示,實踐老有所為的概念,能減少長者對他人的依賴,並透過持續參與社區事務促進個人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公共服務(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與老有所為成正比關係,長者亦可能仍希望參與生產性活動,例如照顧他人。

 

研究團隊包括政策研究院的柏墨博士及溫卓毅博士,相關論文已在劍橋大學出版社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Aging & Society》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