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成見在社會的傳播

對於人類的社交生活,信息傳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過著群體生活,需要依賴信息傳播來交換資訊、建立關係,以至創建一個更文明的世界。雖然信息傳播能夠促進社會和諧,但另一方面亦可以散播負面信息及謠言,甚至令其威力倍增。隨著臉書及網上討論區等社交平台的盛行,網民之間盛傳攻擊性信息,往往衍生網絡欺凌事件。我們如何才能促進社會和諧,而非助長人身攻擊?

 

嶺大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慧蘭擅長社會心理學,她致力研究信息傳播與定型成見之間的關係。楊教授於2011年加入嶺大,先後於2014及2015年獲得「優異研究獎勵計劃之優異研究榮譽表彰」及「研究資助局富布萊特(香港)學人計劃之資深研究學人獎」,研究成果獲表揚。

 

社會上的信息傳播與定型成見的維持

 

楊教授解釋:「信息傳播是指有兩個或以上的溝通者運用言語及非言語的途徑來交互溝通。若果這些溝通活動大規模地集體進行,便會促使及維持定型成見。」所謂的定型成見是指我們普遍對社會上某些群體持有某種看法和期望。定型成見可以是正面的、中性的或負面的,但很不幸我們社會上多充斥著負面的定型成見。楊教授以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矛盾為例,進一步解釋負面的定型成見是怎樣自我延續及維持:「香港市民反內地的情緒愈趨嚴重,港人一般對內地遊客和新來港人士持負面的定型觀念。在日常生活溝通中,人們往往會傾向傳遞一些跟既有成見吻合的訊息,這樣便逐漸加深並維持了對內地人士的負面成見,由中港矛盾衍生的貶義詞彙就是最佳證明。」

 

在文化衝突中,定型成見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就算你不熟悉某人的背景,也會很容易單憑其體型外貌來建構第一印象,從而產生定型成見。為了解肥胖體型怎樣影響第一印象,楊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實地測試,觀察人們如何產生、傳承以至散播對肥胖人士的負面印象。這實驗仿效傳統派對遊戲「以訛傳訛」,以模擬我們在社交網絡傳遞信息的過程。首先在街上隨意告訴一位市民關於某肥胖人士的虛構故事,然後請他把故事轉述予另一個人,故事闡述了這個肥胖人士的一些資料,有的是跟肥胖體型成見吻合的,有些是不吻合的,也有些是中性的。聆聽者根據所接收的信息再轉告另一個人,直至故事內容傳抵最後一人。究竟他們會怎樣傳遞信息,又會在傳遞過程中遺漏了甚麼資訊呢?楊教授發現,大部分參與者不但強調負面的資訊,甚至誇大並捏造某些不良的資訊。楊教授指出:「實驗結果顯示,溝通者單憑故事主角是一名肥胖人士,便傾向傳達那些與肥胖有關的負面信息,而省略了其他與肥胖無關但重要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傳播偏差加深了我們對肥胖人士的定型成見」。

 

減少定型成見和偏見

 

「教育能夠讓我們了解個人差異,減少定型成見和偏見。嶺大課程蘊含服務研習元素,讓學生與多元背景的人士進行跨文化互動;有助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無須以其所屬群體去定型或區分。」楊教授特別強調社交接觸和溝通的重要性,因為這是改善人際關係和減少偏見的最佳方法。「我們為本科生開辦了『人際關係與人際交往技巧』的通識教育課,旨在提高同學的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促進社交和諧」,楊教授希望引導學生欣賞社會的多樣性。

 

楊教授致力探討有關定型成見的專題,她計劃進行一些新的研究項目,例如不同文化對定型成見的表達和體會。「人們只基於單一特徵例如外貌、性別或職業已經可以產生成見、偏見甚至歧視。」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令人們對定型成見及其改變有更深入的認知。

Promotes Social Harmony   Social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