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卢镇业

486390d353aa160d548d78815596aca2.jpg
1d73d6b052148241f4d7f519e69ee86e.jpg
香港是一个以「变」着称的地方,与「速度」几乎画上等号。「我现在是比较冷静和慢半拍,可能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个性),对我来说,这种滞后是好的,会让我好像有点空间去思考,尤其在香港这么急的地方。」坐在对面的校友卢镇业(小野)停顿片刻,如此形容着自己的个性。大学主修电影艺术,学了craftsmanship,知道如何拍好一个电影,却在思考电影的内涵、对世界的看法……,于是选择了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硕士课程(下称「文研」)。入行十年,执导过不少作品,近年他将重心放在演员岗位上,校友关系组趁着电影《少年日记》上映,相约小野在他的工作室,听听他的拍戏感受,以及过往在岭大的读书经历。

读文研养成「每事问」
作为一个演员需要时刻好奇心,对新角色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文研涵盖不同范畴的人文科目,必修科包括文化研究视野、普及文化的批判思考、教学法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也间接强化了小野的好奇心。小野指出,课程启发他以不同角度思考,培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遇到新事物就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听了很多理论,但又会讲到现今社会发生的事,过程中就是不断地学会找关连,那些年的学习过程养成了习惯,每当在新闻或Facebook看到某些新的社会状况时,我会尝试去找那些关连,比如我会想如果自己还在读书,我是不是会遇到同样的事呢?」他强调,做演员必须要保持好奇,去感受这个世界与自己的不同,做导演亦然,也要用更开放的心胸去看世界,从而探索有哪些事是值得或需要转化成电影作品,小野认为,这种好奇心对教书同样有帮助,尤其他在今年九月重返教职,回到大专院校任教电影课程,也会想到当年文研所学的「教学法」。

回看岭大时期,小野悔恨当年读文研时不够用心。无他,当年大学毕业,二十几岁读文研,同时又要拍电影,兼顾太多事情,面对文研大量的文章,他形容这段时间是「水肚不服」,甚至是「半放弃」状态。直到现在,他仍有保留文研留下来的笔记或文章,希望日后有时间可以慢慢看回。谈到当年名师云集,阵容庞大,包括马国明、许宝强、叶荫聪、罗永生、许兆麟、梁旭明、戴锦华等教授及讲师,小野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分享。「当年报纸的专栏阵容非常热闹,我们的老师都会在那些专栏写作,我对岭南老师好深印象的是,他们就是一群高度engage这个社会的学者,对我这一代人是有很深刻的示范作用。」

坚定演员路向
毕业过后,他执导过不少独立电影,近年将重心放在演员岗位上,以开放态度接受任何角色。几年前,新冠疫情重创各行各业,电影制作亦陷入停顿,他的工作量也大减,只有《叔.叔 》和《年少日记》两部电影。「过去多年我的career path都未曾在电影或电视活跃起来,即使我有参与,大家对我有印象,但我都不算真正活跃。疫情其间庆幸接拍了不少MV,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我很开心可以有机会参与不同媒介的演出,不论是电视、MV还是电影。」

《年少日记》的上映后小野开始检视过往的演出,发现自己真的很享受演戏,也愈来愈坚定做演员的心,希望日后多尝试不同题材的作品,不去局限自己,每个角色都是新尝试。「早两年《叔.叔》被提名「最佳男配角」时我都被问到有什么角色想试,我其实想试做年轻的爸爸,在《叔.叔》的角色虽然都算系一个年轻爸爸,但基于戏种,篇幅不多,之前一路都想演年轻爸爸,因为觉得我的人生已经过了那个(二字头)阶段,但在电影世界,我可以做二字尾或三字头的角色,好好体验一番。」说到挑战跟自己反差大的角色,他表示这想法与他以前做幕后时是背道而驰的。「以前做导演试镜时想找与角色相似的演员,但做演员就有些少不同,有时可能做了10个角色都好相近,不论是质感还是设定,这对演员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演员需要靠不同角色去体验人生,先见到自己的possibility。」

鼓励后辈找到出路
修读电影系课程会涉猎到电影制作业不同岗位,包括灯光师、摄影师、导演、编剧、后制工作人员、音效师等,出路繁多。他认为,导演、摄影师、剪辑师这些比较「狭窄」的岗位,必须要真正喜欢才可以一直做下去,鼓励有志投身电影业的年轻人可以趁读书或毕业后一、两年,花时间去试,毕竟这个行业很难讲求经济回报,如无法享受其中,便会感到很痛苦。他补充,读电影或创作相关的行业,出路较阔,藉以提醒投身创意工业的年轻人,要持续地提醒自己去找想做和适合自己的事。「你以为你读了四年导演,就要一辈子做导演吗?当然不是啦。你只是读了四年,但你往后人生还有三、四十年,你很有可能去做与此相关的事,而那件事可以真的有无限可能。」平日出席活动,偶尔遇上读电影的年轻人,他会窝心地回应对方「片场见」,相信可以带给对方正面支持。

期望电影寻找「对」的人
聊到现正上映的电影《年少日记》,在戏中饰演中学班主任郑Sir,面对婚姻危机,同时又要拯救学生,戏中有很多内心戏,让他花了很多时间预备角色。他表示:「一开始接触到剧本时,已经很想揽吓郑Sir(角色),在开拍前已和郑Sir聊了好多遍,无形间我们交换自身的经歴,让对方认识自己。我很早已经感受到郑Sir的破碎,他受什么事所影响,而这些影响其实是很复杂的,既有他童年的憾事 - 这个憾事是在他9岁后已经无办法面对,而他一直将憾事放在一旁,久而久之变成一个空壳;去到中学他认识林雪儿(角色的妻子),这是他三十多岁人生中一个很大的情感,跟这个人一起才感受到生存的温度,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他都一再错失这个人。还有他的工作,老师是一个需要热情,好用心处理很多事,但郑Sir这么破碎的人,很大部分时间根本力不从心,但却要展示自己是很会关心同学的老师……他的无力感,无法让他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他表示要进入角色时,必须要感受到这段对自己重要的关系、事物,例如郑Sir的学生、妻子、往事。同样,戏后也需要好好逐一跟其多个关系、童年、前妻、学生道别,才能与角色切割。

强烈的沉重感应该是看完《年少日记》一致会有的情绪,电影期望可以寻找对的观众,也鼓励大家在处理好自己情绪后,可以关心其他人。「这几个月学生的轻生率突然变成好外显的状况,这部电影恰巧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应该去找需要找的观众,未必只是想轻生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可以是家长、老师,或者是读书挺开心的同学。」小野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大家可以提高敏感度,能够更感受自己及身边人的需要。

採访后记:
校友关系组最初与小野建立联繫是在今年九月,想邀请他参加数码艺术及创意产业系的分享会,便向其经理人发出邀请邮件,不久便收到了小野亲自的回覆。他欣然地表示接受邀请,还留下了个人联络方式。后来等到《年少日记》的上映期,大伙儿认为机会来了,便再次向小野发出邀请,询问他是否能在忙碌的宣传期中抽出一小时接受採访,惊喜的是当晚就收到了小野的回覆,更爽快地敲定了採访日期!採访当日,小野虽然感冒,但非常亲切,不疾不徐的回答我们的提问,如他早前的採访,他重视用字精确,讲出来的答案都很有意思。感谢小野接受採访!

「我未必可以帮到你,但系我会陪住你。」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可以关注自己及身边人的精神健康,做到同行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