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萧冠荣

6685fc893ba3fe5c5a687a35b1ae0053.jpeg
24fcaf316e822fede318c53444a4335a.jpeg
开拓进取 伴随物流业乘势而起
萧冠荣Martin毕业於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系,主修市场学。读书时期,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和聊天的人,毕业之後,便选择投身一家台资航运公司做销售,自此便与物流业结下不解之缘,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现时任职嘉里物流联网的子公司——嘉峰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团队有超过70人。在兼顾日常繁忙的工作之馀,他热心回馈母校,参与岭大的师友计划,与师弟妹分享在事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及心得,启发年轻新一代。

投入校园生活拓眼界
在岭南读书的日子里,Martin对於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规划,第一年就积极参与不同活动,包括住宿舍丶参与多个不同的迎新营,更是第三届「红灰龙狮国术队」的队长,担任狮尾位置,他表示舞狮队成员不多但关系密切,多年来仍与当年担任狮头位置的师兄及教舞狮的师傅保持联络。投入校园生活的同时,他也利用空闲时间做兼职,应付个人生活开支及帮补家计,增加工作经验。他表示,当时其中一份兼职是在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YMCA)做导师,负责举行社区活动丶包括组织短途旅游及支援社区环保回收。当时他也呼吁身边的岭南宿友支持捐赠物资丶一起到医院探访并得到向应;他曾在政府统计处丶房屋署做问卷调查员,还帮小朋友补习,同时做3份兼职帮补生活开支。Martin回忆,「基本上大学时期已经靠自己,就算考试前一日都是照常兼职,从未间断。」求学时期,Martin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遗馀力,曾到北京做义教英文,以及远赴美国探访当地华人社区的老人院,教长者耍太极等,这两次海外交流经历均使他大开眼界,增广见闻。

把握机遇趁势而「上」
1997金融风暴後,经济萧条下难觅工作。为了得到面试机会,刚毕业的Martin主动出击,配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挑选需要「对人」的工作并大量投寄履历和求职信,最後被一家台资航运公司录取了——万海航运的销售正职,及後升迁到另一家物流公司。

他分享当年入行时,香港货柜码头和香港空运服务享负盛名,但时移世易,中国内地开始对外开放,香港作为转运点的跳板角色大不如前,许多货运在内地都有对外直航,也愈来愈多shipment(货运)生意转上内地出口港,对香港来说是个挑战,所以他鼓励同学在规划发展时,要考虑装备自己冲出香港。他以自身经验分享:「我station(驻点)在香港,但经常往返内地,如青岛丶宁波丶上海丶厦门等比较远的港口,也经常上大湾区工作,因为除了负责香港的生意,我也要负责深圳丶广州丶中山的海域部门,这对於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疫情改变各行业生态,物流业亦不例外。Martin举例,疫情前,不少做服饰的客户舍近求远,选择从内地厂房发货到香港,虽然相比发货去深圳盐田港,来香港的成本会较高,码头费也比内地高,但厂家看中香港清关服务快丶物流行业效率高而愿意负担这个成本。但疫情後改变了这个生态,随着中港跨境物流运输因封关受影响,厂家出货必须要改变流程及过往习惯,改以在使用内地港口和服务;现时疫後中港两地通关,跨境物流活动看似逐渐复常,但很多客户已经习惯新模式,同时又可以悭钱,便不会再回来了,这是香港物流业要面对的挑战。对於疫情带来的转变,Martin庆幸自己公司一直有参与国内市场,并积极发展国内港口合作点,所以仍然能够把握机会。

结合AI提升效率
随着网购市场的成长,为物流业带来应用AI(人工智能)及数码转型的契机。Martin指出,他们公司的生意每年都在增长,还通过并购,整个团队变得越来越大,有些工作也要靠AI帮忙优化。「就仓库方面,我们会用到robotic machine(机械装置),因为我们的货要上架,之後还要筛选,要做systemization(系统化)丶sorting(分类)等工序,我们都要用robot(机械)去做,才可以加快效率,处理更多货量。」他补充,物流业始终要用到很多人手做派发的工作,就算用AI也要靠IT人员去维护,因为不担心「人被电脑取缔」这个问题,而且透过利用AI可以令很多流程变得更顺畅,也加速了资讯的流通。比如嘉里每日需要处理大量快递,数码化就可以提供货件实时追踪,不管是公司还是客户,均可以查询货件状况。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互动,即使有科技可以取代例行性工作,但不同部门的日常沟通还是电子系统难以完全取代的。

鼓励毕业生眼界要放远
心系岭南,Martin百忙中仍坚持每年参加师友计划,全因读书时期受惠过,故毕业後希望可以出一分力回馈母校,与师弟妹分享行业经验及求职建议。他感觉近几年来,岭大比以前更多元化,录取了越来越多的内地生,他曾有其中一个mentee是内地生,主修会计学,毕业後更成功投考四大会计师行。Martin提醒同学要扩阔思路眼界,因他们面对的竞争不应局限於本地大学。「香港是国际城市,除了有很多海外的回流生,也有很多内地杰出的学生过来发展,大家都聚集在这个地方,所以眼界要扩阔些。」他相信,每间大学的毕业生的资格或入场券都是相等的,实力才是求职必胜关键。

他寄语师弟妹在心态上要有充足的准备,以谋求大湾区或海外的发展机会;其次是提升英语及普通话的水平,以他的工作为例,这两种语言与内地及美国同事作为沟通是基本,所以拥有好的沟通能力,有助在职场发展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