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覃純健

3cafb15ce4aeea451ad8fd1f8af5a4e2.jpeg
572a675b4c1a8f28a41e221e9dda4b31.jpg
迎來新媒體時代,傳媒記者的角色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執筆寫字轉變為全能的媒體從業者,需要對衝撃流量、創意力以及與演算法競爭有所準備。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Manson覃純健從偵查組記者起步,現時擔任《香港01》的互聯網經營高級總監,透過記者的敏感觸角來引發讀者的關注和互動,提高平台的觸及率,並希望將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推給讀者。

享受精彩大學生活 中文課堂難忘有趣
一直心儀嶺南大學中文系的Manson表示在嶺大的讀書時光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刻。當年的他在Hall F充分享受了3年的宿舍生活,與同輩、宿舍導師及舍監打成一篇,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畢業多年仍他對不同教授有著深刻的記憶。在王璞教授、梁秉鈞教授、鄺龑子教授、劉紹銘教授等名師的教導下,他憶述同學們特別享受學習的氣氛 - 梁教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自己撰寫的小說,當部份同學的小說主題相對奇異時,講台上下都會充滿尷尬且歡樂的笑聲;鄺教授則以吟唱的方式教授古典詩詞;劉教授會點名遲到的同學罰站,各有千秋。Manson分享道:「有一次,我在宿舍通宵玩遊戲機後走堂,沒想到王教授竟致電促我快點上課,最後我非常狼狽地穿著拖鞋跑到課室,後來同學告訴我,教授竟在講台上打給我!」

偵查新聞組揭露社會事 感受網絡媒體潛力
畢業後成為《明報》記者的Manson一開始曾考慮過當老師,但由於遇上教育改革和沙士疫情,有見教育界的發展並不穩定,因此決意在傳媒行業大展拳腳。他曾做過突發新聞、中國新聞、偵查新聞等領域,許多高官的「大新聞」也是由他親手揭發,例如「唐宮」。「身為記者的個人滿足感很大,尤其當一宗本地新聞成為國際焦點,而報導的消息來源就是我本人,紐約時報、衛報、NHK等國際媒體都會爭相聯絡我,希望獲取相關途徑。那份成就感非常大。」
 
然而,他發現這些社會關注的偵查報導對提升報紙銷量的幫助甚微。同時,他也發現其他網絡媒體不時抄襲、轉載或引述他的新聞,大大減少了《明報》的曝光度,反而間接為競爭對手提供題材,增加他們的受眾群和點撃率。最讓他感到無奈的是,有次當朋友提到某篇新聞時,他們以為是出自別的報館,卻沒人知曉是《明報》甚至是Manson的報導。他苦笑道:「其他同行成本很低,可能只需要複製改寫,但我的報導可能需要長達兩個月甚至一年的籌備才能刊登。」Manson逐漸意識到網媒傳播途徑的新穎和有效性,因此他開始向公司爭取發展網絡平台,轉向鑽研網絡媒體工作。起初,獨家內容的確獲得顯著的觸及率和流量,但可惜公司仍是側重紙媒的營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激發了他尋找其他發展道路的決心。

轉型主打網絡媒體 重視用戶體驗
後來,Manson得知《香港01》是一間新興的新媒體機構,他預視到這個平台能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機會,於是加入團隊成為初始成員之一。從公司籌備、聘請人才、團隊培訓,他可算是「一腳踢」。在籌備階段,他著重培訓團隊的思維概念,其中一個試驗項目是使用其他報章的文章,讓同事們一起重新改寫新聞標題,學習如何根據互聯網計算和讀者喜好,使新聞標題更具張力但又不過火。此外,他還會訓練團隊學習文章排版,確保每段文字的長度適中,並加入適量的圖片,讓讀者有喘息的空間﹔他特別強調優化手機閱覽模式,提高用戶體驗。
 
與前線記者的崗位相比,《香港01》的團隊工作給了他煥然一新的感覺,「當你建立團隊並找到合適的人選時,不但達到期望的效果,而且可以交換彼此想法,一起完善整個工作,令團隊更加昇華。」

網絡日益發達 學習與演算式共存
Manson與編輯部的工作來往密切,他會根據不同情況向其他部門分析數據反映的市場需求。當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如財政預算案),他們首先會分析過去幾年的趨勢,配合讀者的喜好後為編輯團隊準備寫作方向,並鎖定關鍵字。他們期望每個關鍵字都須有獨立的文章來承載,並在黃金時間內發佈,以爭取在搜索引擎排名較高的位置,佔據最高的流量。他提到,《香港01》在過去的區議會選舉和奧斯卡金像獎中,短期內大篇幅地佔據了Google搜尋的第一頁位置,大幅提升其曝光率和認知度。然而,為確保維持多樣化的生態圈,Google限制了壟斷式搜索,僅允許同一網站在前10個搜索結果內出現2次。因此團隊又要改變策略,目標是佔據頭3名的位置。與傳統媒體有別,普羅大眾以前可能每天只會光顧一份報紙,但現時的網絡用戶可同時訪問眾多平台,所以他們必須爭分奪秒,只要能保持在搜索的頂尖位置,用戶到訪平台的機會和時間便會增加,以避免潛在的淘汰危機。

爭取用戶時間 用戶習慣小揭秘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下,Manson談及未來的挑戰和目標是爭取更多用戶直接使用《香港01》的網頁或應用程式,減少對其他搜索引擎或社交媒體的依賴。在這之前,他們仍然會善用其他平台來推動觸及率,他解釋道:「青少年可能對時事新聞沒有太大興趣,所以我們會利用Instagram或YouTube接觸他們,寫一些年輕人感興趣的專題文章,吸引他們成為《香港01》的用戶。」他進一步分析,假如一個人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四個小時,只要他在《香港01》上的使用時間從10分鐘增至40分鐘,在公司層面已是重大突破。長遠目標不僅是用戶數量,更重要的是爭取用戶時間。
 
在大數據的時代,Manson在後台分析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比較有深度和知性的內容,如古典音樂、性別平等、資本主義等專題,在社交媒體上顯然會獲得更多點讚和分享,但事實上,點擊率卻很低。這反映了人們心理和形象塑造的一面,例如閱讀量高的八卦新聞卻有著很低的分享率,只因人們並不會公開分享這類內容,或只會在WhatsApp群組內私下分享。這方面的數據對平台營運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分析實際流量,讓編輯們更易抓緊讀者心理和喜好。

勉勵後輩增值個人能力
對於新一代進入媒體行業,Manson分享了一些入行的小貼士。「撇除學歷背景,我更注重態度、人際溝通和社交能力。因為新媒體的思考方式講求創意,強調流量和傳播性。有時在處理突發新聞時,更考驗你的社交和應變能力,與學術能力關係不大。」過去的媒體行業被視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光環,然而,在目前的社會氣氛下,行業面臨不少掣肘。他也期望吸納更多新一代投身新傳媒領域,運用新技術和平台,發揮創意和影響力,對媒體生態圈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