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蕭冠榮

e777fb751c24423393df44ec03a1e8fc.jpeg
8bf2cc9e98f6696207489619764077e2.jpeg
開拓進取 伴隨物流業乘勢而起
蕭冠榮Martin畢業於嶺南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主修市場學。讀書時期,他坦言自己是一個很喜歡交朋友和聊天的人,畢業之後,便選擇投身一家台資航運公司做銷售,自此便與物流業結下不解之緣,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現時任職嘉里物流聯網的子公司——嘉峰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團隊有超過70人。在兼顧日常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熱心回饋母校,參與嶺大的師友計劃,與師弟妹分享在事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及心得,啟發年輕新一代。
 
投入校園生活拓眼界
在嶺南讀書的日子裡,Martin對於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規劃,第一年就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包括住宿舍、參與多個不同的迎新營,更是第三屆「紅灰龍獅國術隊」的隊長,擔任獅尾位置,他表示舞獅隊成員不多但關係密切,多年來仍與當年擔任獅頭位置的師兄及教舞獅的師傅保持聯絡。投入校園生活的同時,他也利用空閒時間做兼職,應付個人生活開支及幫補家計,增加工作經驗。他表示,當時其中一份兼職是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做導師,負責舉行社區活動、包括組織短途旅遊及支援社區環保回收。當時他也呼籲身邊的嶺南宿友支持捐贈物資、一起到醫院探訪並得到嚮應;他曾在政府統計處、房屋署做問卷調查員,還幫小朋友補習,同時做3份兼職幫補生活開支。Martin回憶,「基本上大學時期已經靠自己,就算考試前一日都是照常兼職,從未間斷。」求學時期,Martin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遺餘力,曾到北京做義教英文,以及遠赴美國探訪當地華人社區的老人院,教長者耍太極等,這兩次海外交流經歷均使他大開眼界,增廣見聞。
 
把握機遇趁勢而「上」
1997金融風暴後,經濟蕭條下難覓工作。為了得到面試機會,剛畢業的Martin主動出擊,配合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挑選需要「對人」的工作並大量投寄履歷和求職信,最後被一家台資航運公司錄取了——萬海航運的銷售正職,及後升遷到另一家物流公司。

他分享當年入行時,香港貨櫃碼頭和香港空運服務享負盛名,但時移世易,中國內地開始對外開放,香港作為轉運點的跳板角色大不如前,許多貨運在內地都有對外直航,也愈來愈多shipment(貨運)生意轉上內地出口港,對香港來說是個挑戰,所以他鼓勵同學在規劃發展時,要考慮裝備自己衝出香港。他以自身經驗分享:「我station(駐點)在香港,但經常往返內地,如青島、寧波、上海、廈門等比較遠的港口,也經常上大灣區工作,因為除了負責香港的生意,我也要負責深圳、廣州、中山的海域部門,這對於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疫情改變各行業生態,物流業亦不例外。Martin舉例,疫情前,不少做服飾的客戶捨近求遠,選擇從內地廠房發貨到香港,雖然相比發貨去深圳鹽田港,來香港的成本會較高,碼頭費也比內地高,但廠家看中香港清關服務快、物流行業效率高而願意負擔這個成本。但疫情後改變了這個生態,隨著中港跨境物流運輸因封關受影響,廠家出貨必須要改變流程及過往習慣,改以在使用內地港口和服務﹔現時疫後中港兩地通關,跨境物流活動看似逐漸復常,但很多客戶已經習慣新模式,同時又可以慳錢,便不會再回來了,這是香港物流業要面對的挑戰。對於疫情帶來的轉變,Martin慶幸自己公司一直有參與國內市場,並積極發展國內港口合作點,所以仍然能夠把握機會。
 
結合AI提升效率
隨著網購市場的成長,為物流業帶來應用AI(人工智能)及數碼轉型的契機。Martin指出,他們公司的生意每年都在增長,還通過併購,整個團隊變得越來越大,有些工作也要靠AI幫忙優化。「就倉庫方面,我們會用到robotic machine(機械裝置),因為我們的貨要上架,之後還要篩選,要做systemization(系統化)、sorting(分類)等工序,我們都要用robot(機械)去做,才可以加快效率,處理更多貨量。」他補充,物流業始終要用到很多人手做派發的工作,就算用AI也要靠IT人員去維護,因為不擔心「人被電腦取締」這個問題,而且透過利用AI可以令很多流程變得更順暢,也加速了資訊的流通。比如嘉里每日需要處理大量快遞,數碼化就可以提供貨件實時追蹤,不管是公司還是客戶,均可以查詢貨件狀況。他強調人與人之間必須要有互動,即使有科技可以取代例行性工作,但不同部門的日常溝通還是電子系統難以完全取代的。
 
鼓勵畢業生眼界要放遠
心繫嶺南,Martin百忙中仍堅持每年參加師友計劃,全因讀書時期受惠過,故畢業後希望可以出一分力回饋母校,與師弟妹分享行業經驗及求職建議。他感覺近幾年來,嶺大比以前更多元化,錄取了越來越多的內地生,他曾有其中一個mentee是內地生,主修會計學,畢業後更成功投考四大會計師行。Martin提醒同學要擴闊思路眼界,因他們面對的競爭不應局限於本地大學。「香港是國際城市,除了有很多海外的回流生,也有很多內地傑出的學生過來發展,大家都聚集在這個地方,所以眼界要擴闊些。」他相信,每間大學的畢業生的資格或入場券都是相等的,實力才是求職必勝關鍵。
 
他寄語師弟妹在心態上要有充足的準備,以謀求大灣區或海外的發展機會;其次是提升英語及普通話的水平,以他的工作為例,這兩種語言與內地及美國同事作為溝通是基本,所以擁有好的溝通能力,有助在職場發展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