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故事

副教授羅淑敏
視覺研究系副教授

副教授羅淑敏
 

藝術的本質旨在促成表達、增進溝通,對個人健康和社群團結都有好處。

副教授羅淑敏

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作家王爾德或曾說過:「一切藝術皆毫無用處。」然而,視覺研究系副教授羅淑敏不敢苟同。對她來說,藝術是充滿力量的語言,能夠啓發思考、改變生命,甚至療癒心靈。

她說:「在我看來,藝術可定義為以圖像編寫的語言。它吸引感官,啓迪知性,並傳遞獨立於語言、性別、年齡、文化或教育背景的訊息。其本質旨在促成表達、增進溝通,對個人健康和社群團結都有好處。」

多年來,羅教授獲研究資助局資助的藝術倡導計劃讓不同的目標社群受惠,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殘障人士。有賴研究資助局的「優配研究金」支持,羅教授得以與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機構合作,服務經歷創傷的兒童。她表示:「展望將來,我希望我們可以為這些兒童受害者多做一點,他們往往感到無助。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通過藝術和創意的媒介,讓他們得到安全感和再次信賴別人,繼而可內化這種正面的體驗,令他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

藝術倡導計劃

在社工、藝術倡導者和藝術治療師的協助下,羅教授專為曾受虐待、疏忽照顧或長期精神壓力等創傷的兒童舉辦藝術倡導工作坊。創作圖像是一種有效的思想表達方式,有助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否則這些情緒難以得到解放。

羅教授解釋:「這個過程能夠增強他們自我覺察的能力,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自己面對的挑戰。」

不過,這種做法並不容易。要這樣做,意味著我們要改變傳統思維,打破人們長久以來認為藝術只屬於有錢人或天才的觀念。

羅教授說:「為了說服人們相信藝術是所有人的語言,我開始鑽研人類學家的理論和假設。」及後,她還更進一步,探討神經科學、創傷研究,以及與視覺藝術相關的認知心理學。

她又指出:「在進行任何合作項目之前,我都會跟潛在的合作夥伴分享我在藝術作為語言這種本質方面的研究,確保彼此理念一致。很幸運,通過這過程,我的夥伴均認為藝術比他們原本想像的有用。」

培育嶺南人

教導本科生時,羅教授並未設下嚴格的規條,她相信課堂和項目應該啓發思考。真實興趣、內在動機和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因此,她或會問「藝術從何而來」或是「如何定義藝術」,作為功課的引子。答案乍看簡單,但再三細想,便見其複雜之處。

她說:「我不要成為一個『Google教師』,只提供事實和死板的知識概念,或是預期中的事情。我的角色是要打開一扇扇窗,讓學生知道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可供學習、取用和內化。這樣應能激發他們發揮創意,追尋自己的道路。」

畢業後,很多學生選擇執起教鞭甚至進修藝術治療碩士課程。羅教授希望,他們繼續看見藝術作為語言的力量,讓人表達意念、探索個性。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數以百萬計的可能性。」她補充:「嶺大的使命之一是透過全面教育啓發學生,使其對香港和整體社會產生正面影響。藝術以至藝術教育,對我們所有人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