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拆牌道字

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課程策展計劃 2023-24

策展團隊: 周苡諾, 丁煒坦, 林希, 林宣瑩, 胡敏慧


VISUAL STUDIES Image ALT

拆牌道字

藝術家: 慧惠, 麥東記, 李健明, @街招, @渠王嚴照棠, 尹麗娟

策展團隊: 周苡諾, 丁煒坦, 林希, 林宣瑩, 胡敏慧



簡介


嶺南大學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課程呈獻由五位學生共同策劃的展覽「拆牌道字」,旨在透過考現學的視角,探討香港手寫書法招牌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拆牌道字」將於2024年6月22日至6月30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L0藝廊舉行,展出六位當代藝術家和工匠的作品,包括慧惠、麥東記、李健明、街招、渠王嚴照棠及尹麗娟,以自身的創作實踐來講述這些無處不在,卻常被忽視的招牌美學。

展覽啟發自日本學者今和次郎(Wajirō Kon)於1920年代提出的「考現學」概念,他定義考現學為「一門方法的學問,其對象則是現在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我們希望鑽研的是人類的現在」。遵循這個概念,我們發現曾被譽為「招牌森林」的香港已經不復往昔。由於政府規例和電腦技術進步,現在只有少數手寫招牌得以保存。最初,招牌主要用作廣告招徠顧客,但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它已經發展成為香港的街頭美學,並與城市的形象深深交織,成為我們觀察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扇窗。

「拆牌道字」試圖提供一個文化保育以外的新視角,邀請觀眾扮演街頭觀察者的角色,重新發現這些常被忽視的招牌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展開它們獨特的敘事,進而為招牌美學注入新意。通過六個藝術單位的參與,展覽分為三個部分:「觀察」—— 展示藝術家的街道觀察研究;「解構」—— 深入研究招牌上的手寫字體;以及「重構」—— 當代藝術家和工匠如何賦予招牌字體新的生命,揭示手寫書法招牌多個面向的故事。

展覽的第一部分,「觀察」將帶來慧惠及麥東記的作品,他們以插畫的形式記錄及捕捉香港招牌街景的轉眼即逝的瞬間,實踐了街頭觀察研究。街頭觀察研究是考現學的分支,旨在發現及記錄殘留在城市裡的物質痕跡。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欣賞招牌,邀請觀眾重新觀察及發現周遭的招牌街景。

「解構」將展示李健明及街招的收藏品,當中展出著名書法家區建公和街頭寫字佬李漢風靡街頭的標誌性字體風格(香港北魏楷書及李漢楷體),揭示它們豐富的文化背景。這兩種字體不但是當今最常見的招牌字體,亦是香港視覺文化的象徵之一。

最後「重構」展出渠王嚴照棠、尹麗娟及李健明等當代藝術家及工匠,如何將招牌字體融入自身的藝術實踐。時至今日,招牌字體已經脫離商業應用,轉化成為一種美學形式。藝術家們以陶瓷、油漆和拼貼等媒介,透過呈現方式的轉變,賦予招牌字體新的涵義,讓這項美學遺產以概念延續下去。 雖然手寫招牌的消失似乎是無可避免,但展覽嘗試以新視角來欣賞這些常被忽視的文化符號,並通過當代藝術家及工匠的重新詮釋及重塑,延續及傳承它們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藝術品的再演繹為招牌美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它不單是懷舊文化,而是作為香港獨有的美學精髓長久流傳至未來。




慧惠

慧惠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插畫家及藝術家,慧惠工房的創辦人。她與多個品牌及單位合作插畫、鐵閘畫、壁畫、教學及剪影項目,喜愛以繪畫記錄香港的各式小店,連結人與社區。


麥東記

麥東記是一位出生於香港,現居英國的插畫家。他是麥東記插畫公司的創辦人,常與不同的品牌及機構合作,繪製插畫。他的作品經常以香港街景作主題,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


李健明

李健明是耀華製作室接班人,亦是「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的發起人。他於2016年開始將李漢先生的字體電腦化並於2020年成功推出電腦字體「李漢港楷」。

@街招

@街招是由建築師建築師麥憬淮和馮達煒在2017年成立的本地保育組合,他們致力保育面臨清拆的僅存招牌,同時透過設計實踐培育可持續的招牌文化。


渠王嚴照棠 (@The.Plumber.King)

渠王嚴照棠 (@The.Plumber.King) 是香港著名的資深通渠匠及街頭藝術家。他獨特的手繪廣告覆蓋了香港的街道,超越了其實用性,成為香港街頭藝術的標誌性符號。


尹麗娟

尹麗娟是當代陶瓷藝術家,以日常用品為創作對象,並將之轉化成別具涵意的優美作品。作品把香港街道的招牌中常見的字,轉化成石膏,再拼湊成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