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城事:從《看不見的城市》到可視的香港

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課程策展計劃 2023-24

策展團隊:林潤茵,王清揚,彭熙然,程暢,楊允涵


VISUAL STUDIES Image ALT

城事:從《看不見的城市》到可視的香港

藝術家: 楊學德, 黃淦真, Merryn Trevethan , 李清美, 左沁悅和鄭樂怡

策展團隊:林潤茵,王清揚,彭熙然,程暢,楊允涵



簡介


「城事」由香港嶺南大學策展及藝術史碩士(MACAH)課程主辦。 展覽由五位學生共同策劃,將匯集六位現居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楊學德、Merryn Trevethan、黃淦真、李清美、藝術二人組合左沁悅和鄭樂怡呈現不同時間維度的香港都市敘事。

都市敘事:從《看不見的城市》到「城事」

羅蘭巴特的「城市是一種話語」,香港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篇意味深長、令人愉悅的文本。 受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的啟發,他在小說中將看不見的城市比作融合了時間層次和符號的虛擬城市,反映了現代城市,「城事」也反映了這個概念。 展覽透過三組作品平行呈現了香港敘事中的三個「時間」層面: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對應了《看不見的城市》中三個不同時間層面的城市形象。

在香港,由於城市化進程,代表城市認同和文化的象徵性特徵得以保留,但有些特徵卻不斷地、不可避免地消失。展覽不僅呈現香港的故事,也見證香港作為轉型城市的標誌和隱喻。

不同時間層面的城市:三個展覽章節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是對不同符號和隱喻的城市的敘述。慾望、符號、記憶、眼睛都是城市符號中的能指,讓觀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看到自己城市的倒影。 這些象徵性的元素也出現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在「陳事」部分,楊學德將個人記憶與象徵性表徵交織在一起,探索過去的城市景觀,創造出超越時間界限的敘事。 在「城視」部分,藝術家Merryn Trevethan、黃淦真和李清美呼應了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中的雙重城市概念,透過藝術作品探索個體與不斷變化的城市景觀之間的相互作用,捕捉香港的動態變化。「未來式」部分,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關於城市的討論是公民夢想的延伸。左沁悅和鄭樂怡的裝置作品帶領觀眾進入想像中的香港未來。





楊學德

楊學德的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本土元素。楊學德的作品探索香港身份並喚起集體記憶,因為他的繪畫主題是獨特的香港城市景觀。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了70年代香港人的集體童年故事。


黃淦真

黃淦真的作品主要關注香港的城市建設。現在與未來在作品中交織在一起,作品《 Prevision 》正是在審視當下的社區重建的場景,正如《看不見的城市》中所寫的新城市中的舊片段被替換以適應新的需求。


Merryn Trevethan

Merryn Trevethan是一位澳洲藝術家,目前居住在香港。她的繪畫、素描、壁畫和物品經常分層放置在現場響應式裝置中,以反映不同的觀看方式,邀請觀眾與我們的周圍環境產生聯繫並對其進行批判。她研究了人們如何看待、導航和記錄城市環境的體驗。

李清美

李清美希望創作一系列類似敘事散文的作品。她的作品《Contemporary Landscape》記錄了都市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她的作品正好將《看不見的城市》所寫的現象視覺化呈現出來,「除了木板牆、帆布屏障、腳步、鐵架、木板和由繩索或鋸木支撐的梯子外,前往釋迦的旅行者只能看到城市的一小部分。」


左沁悅和鄭樂怡

左沁悅和鄭樂怡是香港浸會大學美術學院2022年畢業生。他們善於利用幽默和另類觀點來思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在他們的視頻作品中採用紀實攝影、城市白噪音和遊戲的拼貼,營造出一個未來的當下城市,讓觀眾想像未來的香港敘事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