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疫情下走出課堂繼續學習

ghes04_highlights_speaker.jpg

鄭國漢教授

今年,全球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新形冠狀病毒疫情下,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受影響,紛紛改以網上授課。自本年年初起,嶺南大學一直採取適當措施應對反覆不定的疫情。校方早在一月尾已開始網上授課,及後於九月採取線上線下並行的混合模式。然而,一些廣受推崇或是學生必須經歷的學術體驗,往往在校外甚至海外進行,在疫情下學校又應怎樣做呢?

 

在嶺南大學「全球高等教育網絡研討會系列」中,嶺南校長鄭國漢就校方在進行網上教學之餘還可以做什麽和應該做些什麽提出其見解。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嶺南已推出了「綜合學習課程」(ILP)。此計劃旨在促進學生全人發展,並為他們提供參與社區服務、當實習和豐富個人國際經驗的機會。

 

每年ILP所推出的活動分六大部分,分別為公民教育與領導才能發展、體育與個人安康、住宿教育、美學、社會與情緒健康,以及知識和企業家精神之培養。

 

在2019-20學年的第二學期和夏季學期,ILP的活動轉到線上。網上世界不受佔據空間的設施和配套所制肘,參加網上課程的學生人數因而相對較多,從原來的11000人增加至12849人。現時疫情相對穩定下來,ILP將會恢復部分線下活動,參加者可同時以上網和面對面形式參與課程。

 

不過,鄭教授亦承認不少人現在對社區服務的進行形式開始反思。他說:「有些社區合作夥伴或許不想我們的學生親身來訪。」為此,校方必須發掘新的服務形式,例如視像互動。

 

嶺南大學早前推出的「嶺大創業行動」,專門推廣跟新形冠狀病毒有關的項目,當中包括「紫『礙』線計劃」和可供讀唇的透明口罩項目。前者透過特製的紫外光消毒器,為本港一些住在擠逼環境的居民,包括劏房住戶進行家居消毒;後者以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為服務對象,當他們的老師戴上可供讀唇的透明口罩時,這些兒童仍可看到老師的嘴部活動。

 

在海外方面,嶺南畢業生在參加「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 - 香港大學生義工實習計劃」後再接再厲,繼續於聯合國機構和海外的野外單位參與人道主義工作。另外,一支由嶺南學生組成的團隊跟烏干達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社區成員合作,在烏干達中部的布科曼辛比成立了社會企業,以開發和測試水箱產品。

 

自疫情爆發以來,嶺南一直透過網上論壇和網上會議跟內地和海外合作夥伴保持聯繫。正常而言,百分之八十五的嶺南學生在嶺大的數年學習生涯裡,有部分時間會於海外進行交流,但今年情況卻不一樣,同學要改以網上形式參加嶺大在香港以外的合作夥伴所舉辦的課程和文化交流計劃,當中包括智利、捷克、芬蘭、德國、日本、中國大陸和美國的機構組織。

 

在學生的事業前途方面,鄭教授指出,職業教育、求職培訓,導師諮詢、招聘講座和工作坊等活動已經轉到線上進行。此外,嶺南給海外企業和組織贊助了一系列在線實習活動,有關項目的口號為「Stay local, work global, think glocal」。

 

鄭教授補充道,嶺南大學的學生服務中心已經為2020年的畢業生安排了150個就業或實習職位。10月初,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畢業生已經找到工作或決定繼續深造。

 

全球高等教育網絡研討會系列」由嶺南大學研究生院政策研究院亞太高等教育研究聯盟合辦,大會邀請了六位國際知名學者討論新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高等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