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Young homebuyers in Hong Kong, the UK, and Taiwan need help from family

Housing as an Intergenerational Project

 

 

隨著全球樓價飆升,年輕一代要自置物業,多需依靠父母的支持。

 

在由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舉辦的網絡研討會中,四位國際專家分享了他們對房屋議題所進行的研究結果。

 

 

香港青年需要更多政府支持

 

首先,嶺南大學劉嘉慧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葉毅明教授分享了他們的 “Parental Housing Support in Hong Kong” 的研究成果。

 

香港樓價位居世界前列,加上新公屋供應放緩,葉教授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認為現今年輕人買樓的機會比他們年輕時更低。他指出,在準備幫助成年子女買樓的父母當中,有34%是業主、25%為參與居者有其屋計劃或租者置其屋計劃的人士。略低於 15%為公屋租戶。

 

劉教授說家長的置業支援,無論是經濟上還是非經濟上(共同居住),對香港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重要。

 

基於越來越多年輕人既負擔不起私人物業,亦沒有申請公屋的資格的關係,劉教授及葉教授建議政府優化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包括調整折扣率、申請門檻及和補價安排,以幫助年輕人重獲「上車」的能力——而毋須需家長的援助。

 

 

住屋問題會否影響家庭關係?

 

接著發言的是阿姆斯特丹大學的Richard Ronald教授。在他的演講"Housing Careers,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Family Relations"中,Ronald教授主要探討北歐不斷變化的住屋情況,指出在全球金融風暴出現後,18-34 歲群組的房屋擁有率有下降的趨勢﹐情況相似與香港相似。

 

作為投資及財富增長的主要工具,房屋近年變得商品化,加上全球金融危機後社會存在「只租不買」的傾向,年輕人與年長一輩也許對置業持不同的立場。但Ronald教授指出,樓價高企實際上反而加強了家庭成員間的連結——起碼對有能力置業的人士而言。

 

根據2018 年 Council of Mortgage Lenders的一份報告發現,英國65%的新業主皆得到父母的幫助,而超過 26% 的房地產交易項目,均涉及「家長一族」。

 

「過去 10 年裡,英國業主數量增加了 100 萬。此外,自 2007 年以來,租樓人數增長了 64%,達到 450 萬人,其中約 200 萬人年齡在 35 歲以下。許多長輩會將房屋出租給年輕人,然後再將部分財富以饋贈的方式給予家庭的年輕成員。」

 

Ronald教授指出荷蘭亦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而阿姆斯特丹的樓價自 2013 年王今就上升了一倍。「在過去的7至8年裡,阿姆斯特丹的私人物業租賃市場增長了約兩成。」雖然許多家長會幫助成年子女到外邊租屋居住,但他們往往直到子女與長期伴侶安定下來後,才會轉移大筆資金予他們。

 

除了提供大量福利和優惠給年輕人外,荷蘭政府還為幫助子女購房的父母提供稅項減免,並支持「父母按揭」計劃。

 

 

台灣重視家的概念

 

來自台灣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的黎德星教授,以 “Parental Support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among Young Adults in Taiwan” 的演講結束是次網絡研討會。

 

「在高度城市化的社會中,台灣經歷了家庭系統的改變。」黎教授說。

 

他指出,儘管經歷了不少變化,台灣仍然是一個重視家庭、不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在 1960 年代,長輩負責成年人的住房,因為他們認為家庭財富應是共享和集體擁有的。他們亦視與後代和睦相處是一種理想。 至2000年代,近一半的成年子女仍繼續與父母同住,而社會並沒有成了年便要自立的觀念。樓房的傳贈在台灣人眼中,並不是禮物或貸款,而是家庭財產傳承的一部分。

 

在台灣,61 歲及以上的人士中,有 44.5% 擁有房子,但這個數字在 31-40 歲的組別中,就只有23%。值得留意的是,四成房屋的業主擁有多於一個單位。

 

黎教授表示,從他的研究來看,父母幫助子女解決居住問題在台灣十分普遍。年輕人有兩種不同的住屋選擇,一是通過父母的支持,例如同住或住在父母的其他物業中,另一途徑是在有或沒有父母支持下進入房地產市場。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