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高等教育中的博雅教育 - 線上教育的變革

嶺南大學與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在6月23至24日聯合主辦了一次線上的博雅教育論壇,探討亞洲高等教育中博雅教育的優勢。是次論壇特別按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去考量博雅教育的多元性以及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論壇的一個主要討論題目是「飛躍數位 - 線上教育如何徹底改變高等教育」。許多國家早前為應對新冠肺炎作出了比較粗制的線上反應,現正在嘗試利用這個勢頭,用螢幕上的教學取代大學教室裡的教學,以在高等教育中實現高水平混合教學的願景。

四位傑出學者參與了是次會議,他們在會上分享了對這場線上教育變革方式的個人看法,以及他們希望看到的進一步改變和完善。

本自卡塔爾哈邁德-本-哈利法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的創始院長Amal Al-Malki博士說,她的學院承諾要致力於促進社會公義,切合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她對因為新冠肺炎而要轉向線上學習這一發展對全球弱勢學生的影響深表關注。她說有研究結果指出,全世界有61%的學生因為新冠肺炎進行封鎖而受到了不利影響。根據《亞洲商業道德雜誌》最近的一份報告,這個數字單包括印度就已經有超過3000萬的學生。

Al-Malki博士補充說:「雖然線上教育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臨時解決方案,但它在危機之後的有效性還有待評估。」從正面去看,移動教學已經滲透到世界上以前沒有這種服務的地區。然而,孤立的線上學習對學生福祉的負面影響是有據可查的。Al-Malki博士希望創新的混合教學模式和混成彈性(HyFlex)模式的有效性能夠得到證明,但她確實擔心包容性的問題。

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教授強調,線上教育不僅僅包括線上教學。他指出:「許多教師只是簡單使用商務軟體來提供課程。」

席教授說,他不相信「5C 」模式所涉及的重要能力 - 文化能力、創意能力、明辨性思維、溝通和合作 - 就足以應付21世紀學生發展的需要。為了支援新的優質教育模式,學生還需要培養額外的能力 - 包括數位素養、終身學習、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能力。

他說:「沒有人可以懷疑混合教育是未來的方向。」但重要的挑戰是要幫助學生和教師轉變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他解釋說,西交利物浦大學開發了一種新的「和諧教育」模式,其中包括正規教育的內容,但也要求學生在導師輔導下進行自我規劃,並且會融入社區和社會。為了實現這一模式,該大學開發了「學習商城」的概念,學生可以按自己的目標選擇線上或現場學習,以及取得支援和接觸導師。席教授指出,從2022年6月開始,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學習商城將向全世界開放。

從今年9月起,香港浸會大學將推出四個新的跨學科課程。該大學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說:「所有這些課程都是以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依據開設的。」

這些課程將彙集全校教學人員的專業知識,並將包括體驗和服務學習元素,使學生能夠利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來應對社區需求。周博士說,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的挑戰,加速變化超過了預期,例如數位學習系統的擴展、評估過程的轉變、以及所有層次教育機會的拓展。

周博士說,他認為在高等教育中加入自身文化的元素是很重要的,而且浸大非常強調課程的國際化。他指出:「我的一些學生因為缺乏經濟能力而對參加交流項目感到猶豫。」然而,推出虛擬訪問交流項目,就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獲得交流機會。

嶺南大學教與學中心總監Peter Duffy教授是會議的主持人,他也在會議上分享他的觀點。他說:「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之前,香港一些大學因為社會騷亂事件已經率先轉移到網上教學。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在使用線上和面對面的混合教學模式。」

不過,他認為現在的討論應該超越將數位教學與傳統教學區分開來這個範疇。「在2022年,我們正在斟酌一系列的模式,線上和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並關注我們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設計的變化,甚至是我們對優質教育看法的變化。」

Duffy教授在展望優質教育的未來時說,他希望看到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數位能力以達到學習和社交的目的,並更加強調社區的概念。但他指出,由於三分之一的人仍然處於離線狀態,還有許多人只有有限的連接,數位不平等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