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音樂與中國音樂之間的聯繫

案例研究:印中音樂合作對藝術家、策展人和社會大眾的影響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Tejaswini Niranjana教授是一位研究文化和音樂的專家,她就中國音樂和印度音樂進行了歷史比較分析。兩種文化之間的音樂交流始於6世紀,但殖民主義和現代國家的形成阻礙了進一步的雜交。這就造成了一種誤解,認為印度和中國音樂文化是全無關聯的。這個以表演為基礎的項目強調了兩種音樂文化之間的聯繫,讓音樂家和觀眾發現了多元文化音樂合作的新方式。

 

音樂在創造現代身份認同方面的作用

在確定音樂在印度建構現代身份方面的作用之後,Tejaswini Niranjana教授將她的研究擴展到印度和大中國之間的比較,探索音樂在中國是否也發揮了類似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了中國和印度音樂家如何通過合作音樂創作、樂器改編和新的抒情內容來改變他們的音樂創作方式。例如,屢獲殊榮的香港作曲家周耀輝開發了新的作曲技巧,將粵語歌詞改編成印度斯坦音樂,從而嘗試了不同的韻律、選詞用字和音樂內容。在樂器改編方面,中國音樂家葉劍豪探索了如何用中國樂器演奏印度拉格舞曲的可能性。

 

影響藝術館內的表演

這項研究還對在藝術館內如何展示音樂產生了影響。結合印度和中國元素的表演在亞洲的藝術館和藝術空間中並不常見,只有自2016年Niranjana教授的研究開始以來,這種類型的表演才開始在印度和香港出現。該項目改變了策展人員和表演節目編排者組織節目的現有框架,挑戰了僅將藝術品和表演與「西方」或歐美藝術實踐相比較的一貫展示方式。該項目的貢獻包括促成音樂家、視覺藝術家和策展人員之間的對話。

 

跨音樂傳統對話

Niranjana教授的項目所展示的音樂合作方式在印度和中國兩地尚屬首次。但從那時起,她的研究改變了印度、香港和中國的音樂愛好者對跨文化音樂的看法,並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力。音樂愛好者和博主 Poorva Rajaram 在觀看了該項目的一場公開演出後表示:「與一般的[共融]音樂會不同,表演者並不是簡單地演奏他們最熟悉的音樂,而是真正地交流傳統和技術,創造出新的音樂。觀看音樂會的經歷讓我意識到,跨越音樂傳統的交流是可能的,並且無須依賴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