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觀察者,是歷史的一部分。作為歷史系教授,我有更大的責任客觀地記錄及解讀,幫助現在或者未來的人更全面地了解當中的歷史。」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徐頌雯教授致力研究香港建築及房屋史,更考獲註冊建築師資格。她以美孚新邨為題的研究論文「為新興中產階級提供住屋:戰後香港第一個高層規劃社區」(Housing the Nascent Middle Class: the First High-rise Planned Community in Post-War Hong Kong) 榮獲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 (ICAS) 全球香港研究人文類最佳文章獎,同時她的著作《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裏的城市脈絡(1842-1981)》亦入圍2023年ICAS 圖書獎最佳中文書籍。 

美孚新邨除了盛載徐教授的兒時回憶外,在香港房屋史上更具有重大意義。「美孚新邨是香港首個高層規劃社區,竣工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屋苑項目,引入了新的規劃概念、具備完善社區設施和現代化的單位設計。」從美孚石油公司的油庫,10年間慢慢改建成共99幢的大型屋苑,在香港可說是獨一無二。 

徐教授指出,美孚新邨推出後大受歡迎,反映了六十年代中產階層興起及社會人口結構變遷。後來香港逐一落成的大型私人屋苑如太古城、黃埔花園等都有仿效美孚新邨的規劃概念。 

談及資料搜集的過程,她表示美孚新邨興建期間很多中英報章一直跟進報道,在檔案館翻查史料時更找到美孚石油公司和政府往來的書信。她更慶幸自己有不少朋友在美孚新邨長大,因此有機會親身訪問他們的父母 —— 當年屋苑落成後第一批買下美孚新邨單位的人。歸功於這些口述歷史,使得研究的資料更加確切和真實。  

徐頌雯教授所著的《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裏的城市脈絡(1842-1981)》中、英文版。

「很多歷史發生的事,其實大家都經歷過,但是你會發覺每一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抱著對城市建築演變的好奇,亦不捨得歷史被遺忘,除了研究房屋史,徐教授亦走訪多個現存的街市,細尋城市記憶,書寫香港街市的價值。 

「為甚麼舊灣仔街市只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徐教授強調,舊灣仔街市是整個政府公共建築發展裡的一個轉捩點,從例如西港城的西式古典建築,過渡到現代簡約風格的一座建築物,無論物料、建築美學都有標誌性的意義。為舊灣仔街市的不受重視抱不平,觸發徐教授以縱向式研究香港的公眾街市,她深信只有從整個香港街市發展脈絡來看,才能讓大家更清晰地意識到某一個街市的重要性。 

「歷史是要有人寫出來的,不然就湮沒。」徐教授勉勵學生,一起寫多一些關於香港的歷史。即使沒有能力改變歷史,亦可在見證歷史發生的時候記錄下來。一筆一劃、一磚一瓦,都有著不易被磨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