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辯論隊揚威大專盃 隊員分享成功秘訣

辯論界年度盛事「大專辯論賽2019」圓滿落幕,嶺南大學自2016年摘冠後,今年再度力壓一眾參賽院校,重奪失落兩年的大專盃。

 

第24屆嶺南大學中文辯論隊派出周祉芊(主辯、文化研究系三年級)、鄧海銘(第一副辯、中文系四年級)、陳梓懷(第二副辯、中文系副學士課程二年級)及麥華麒(結辯、文化研究系二年級),迎戰香港教育大學,就決賽辯題「#MeToo運動對推動社會公義利多於弊」展開連場激辯。

 

代表反方的嶺大最終以1:4稱霸,隊員麥華麒更榮膺「最佳辯論員」。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辯論除了要雄「辯」滔滔,也要以邏輯辨清真相、從多角度「論」述社會議題。我們特意走訪四位辯論員,了解他們比賽的經驗及心得。

 

嶺大中辯校隊有何特色?

鄧:某些院校會安排恆常的密集式訓練,不時找來師兄師姐重點培訓現役隊員,進行多場模擬辯論。而嶺大中辯隊的最大特色是「以戰養戰」;與其花時間綵排訓練,不如直接出賽累積實戰經驗,再作賽後檢討。重溫比賽片段時,就能觀察各自在擂台上的弱點,互相提點並彼此互勉。

 

你們是如何備戰的?

鄧:搜集資料十分重要也最耗時。中文資料其實有限,我們需要參考外國資料,甚至是英文以外的材料。猶記得某次我負責尋找法國的案例,唯有利用網上翻譯猜測法文意思。今年有次討論「一次性塑膠」,我們就閱讀了聯合國環境署一份百多頁的英文報告。

 

周:除了搜集資料外,我們也需要記錄世界各地有關的方案、持分者的意見、權威學者的研究和近期學術報告等,然後輯錄成一份完整資料方便隊員閱覽。

 

辯論比賽的決勝關鍵是甚麼?

陳:我認為懂得運用資料是致勝關鍵。資料就如一堆砌圖,需要透過我們的語言技巧拼砌起來。有些資料其實並非直接與辯題有關,但輔以比喻手法表達就事半功倍。曾有辯論員闡述行車速度時,比喻為嬰兒爬行速度的若干倍,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麥:時間分配也是決勝因素之一。任何論點都必須以最精準的語言表達出來,論點和語言技巧從來都是相輔相成。賽時有限,要懂得在論點質素和闡述時間之間取捨。

 

當對手提出很強的論點時,你們會如何反駁?

陳:我們通常會事先構想對手可能會提出的論點,賽前準備好反駁的理據。副辯通常就會擔當反駁的角色。

 

常見的反駁技巧有三種:第一,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以反問的方式奪回主導,要求對手正面回應相關提問。第二,在對手質疑的地方上加以解釋。第三,「受身方法」:認同和理解對方的論點,然後換個身分思考,又或者用更宏觀的角度超越對手的觀點。這樣對手的質疑就變得渺小,而這是近期於辯論界興起的技巧。

 

麥:我們在這次有關#MeToo運動的辯題就運用了受身的技巧。對手談到#MeToo運動能讓受害者大膽講出自己的經歷,從而走出人生陰影。我們當時接受#MeToo運動能給予她們勇氣站出來的優點,但同時以實例指出#MeToo運動未必能夠幫助她們走出陰影,反而更有機會引起大眾質疑他們存心作假、陷害他人。這樣不是會令受害者變得更低落嗎?

 

你認為好的辯論員須具備甚麼特質?

鄧:慎思明辨能力及耐性十分重要,同時也要鍥而不捨,查証資料。網絡上的文章質素良莠不齊,資料的真確性往往不可靠。

 

麥:我認為是自省能力,好的辯論員需要不時反思自己的長處及短處,自強不息。

 

陳:作為隊長,我的著眼點反而是辯論隊整體的特質。好的辯論隊就要包羅不同特質的辯論員,簡單來說就是「平衡」。由擁有不同特質的辯論員所歸納出來的論點,具有持平、不偏不倚的優勢。

 

在辯論的過程中有甚麼得著?

周:有時候,我需要代表違背自己個人立場的一方作出辯論。從中我學習到如何接受本身不認同的事物。在說服自己的同時,其實也在聆聽、理解不同人士的聲音及訴求,需要從多角度剖析真相。

 

鄧:隊員相處時少不免有磨擦,為立場和論點爭持不下。這令我們學懂互相尊重,接受批評。

 

陳:我意識到一些議題根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問題只在乎觀點與角度。一些社會爭論正反映這點。

 

辯論帶給你最大的啟發是甚麼?

麥:電影《一代宗師》裡有一名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辯論培養重邏輯、重真相的思維;見天地,辯論讓人從多方面認識世界;見眾生,辯論讓我們接受社會不同聲音。重點在於「見」,辯論使我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用心看見別人的小世界,一起建構屬於大家的大世界。

 

「香港大專辯論賽」由香港電台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合辦,透過粵語辯論比賽鼓勵青少年「衝出校園,關心社會」。

中文辯論隊揚威大專盃 隊員分享成功秘訣   中文辯論隊揚威大專盃 隊員分享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