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香港抗战遗址—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计划

香港抗战遗址—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计划

 

为推动历史教育,本部与香港广州社团总会、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新界乡议局等团体合作提出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计划。计划中的沙头角抗战文物径分为A、B两段,长度分别为约5公里及2公里。A段起点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即罗家大屋),终点为鹿颈村,全程约需2小时。B段以乌蛟腾抗日英烈士纪念碑为起点,途经乌蛟腾村,以九担租村为终点,所需时间约为1.5小时。

两段路线串连了许多与抗战相关的历史遗址,见证了香港沦陷期间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除了具历史价值的遗址和纪念设施外,两段路线的四周亦毗连各种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淡水沼泽、溪流、红树林等,可让公众在了解香港沦陷期间的抗战历史之余,一同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是兼具人文及自然景观的特色文物径。

文物径路线图(按此放大)

 

A段第一站: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家大屋)

沙头角石涌凹罗家大屋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族人的祖业,由巴拿马华侨罗奕辉于1930年兴建。该大屋由五间并排相连的房屋组成,面积6,000多平方尺,具建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2010年,罗家大屋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日占时期,它是港九大队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现存少数能见证香港抗战历程的建筑物,意义重大。同时,大屋附近一带亦是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和海上中队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抗日活动中举足轻重。

经罗氏族人同意,大屋现已改建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于2022年9月启用,馆内的常设展览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东江纵队与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第二部分为「香港抗日一家人」罗家的抗日事迹。该馆是香港第一间抗战纪念馆,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共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也是香港首个长期展示港九大队历史的国民教育基地,有助于公众了解香港沦陷期间的抗战历史,特别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和香港民众对抗战的贡献。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A段第二站:(南涌)联防自卫队部遗址

南涌有罗、杨、郑、李、张共五姓,各姓氏于南涌各据一方。南涌罗屋村为罗氏族人聚居的客家村落,曾住有约20多户人家,至上世纪20年代有一户李氏迁入。罗屋村不但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南涌)联防自卫队的成立地。1941年12月10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进驻南涌罗屋村,并以罗家祖屋为立足点,积极开展抗日及剿匪活动。及后,罗汝澄、罗雨中等人以罗屋村为核心,发动南涌五个村庄,组织武装力量,成立由港人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队伍——联防自卫队,该队共有50多名队员。罗雨中为联防自卫队的第一任队长。自成立以后,联防自卫队一直积极配合游击队的工作,维持地区治安,有力地制衡了日军及土匪的力量。

 

罗屋村罗家祖屋

罗屋村罗家祖屋遗址

 

A段第三站:南涌亭三三事件纪念碑铭(策划中)

 

1943年3月3日下午,日军出动近百人包围港九大队政训室在南涌附近老龙田晏台山的驻地,当时驻地只有11名非武装人员,他们与日军展开激战,多位战士牺牲,史称「三三事件」。事件中,曾福、邱国璋、符志光三人在激战中以身殉国;彭泰农、陈冠时、陈坤贤受伤被俘,后被杀害,惨烈牺牲。

2015年8月24日,国家民政部公布将彭泰农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2020年9月2日,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将曾福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由于三三事件的发生地老龙田位于山上,一般人较难前往,现计划在山下的南涌亭设立三三事件纪念碑铭,作为文物径的参观点。

 

南涌亭

 

A段第四站:南鹿民主联合乡政府遗址

鹿颈村是新界首个抗日民主乡政权的成立地。1945年初,在罗汝澄、陈海推动下,沙头角地区内南涌、鹿颈共12条村组成南鹿民主联合乡政府。黄马发为乡长,陈秉琅、张才为副乡长,下设文书、财务、民政、文教、卫生、武装等干事,分管各部门工作。

乡政府的办事处设立在鹿颈村上围陈氏族人的住宅。自成立后,乡政府积极配合游击队的工作,不单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报网,严密监察日本警备队和宪兵队的行动,更从事采购粮食及添置被服等后勤工作。乡长黄马发任内尽心尽力,奔波劳碌,最终积劳成疾逝世,后被列入港九大队115位抗日烈士名单。

 

鹿颈村

 

B段第一站: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

香港沦陷期间,日本曾对乌蛟腾及邻近的村庄发动十余次扫荡,有的村民为保障游击队的安全,遭受严刑,但守口如瓶,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抗战期间,乌蛟腾村英勇牺牲的烈士有村长李世藩、李宪新,以及村民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伟文、王官保、王志英等。

为纪念这些抗日志士,乌蛟腾村村民于1951年10月自资建造一座烈士纪念碑,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谒碑仪式。1984年,在旅英「乌蛟腾海外联谊会」支持下,乌蛟腾村村民重修纪念碑,并由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题字,命名为「抗日英烈纪念碑」。该纪念碑始建于乌蛟腾一处山坡下,至2009年特区政府出资180万重建并迁至现址。2015年8月,国务院将该纪念碑列入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日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曾生题字的「抗日英烈纪念碑」

 

B段第二站:乌蛟腾交通站旧址

乌蛟腾村是港九大队的重要据点之一。在港九大队的影响下,乌蛟腾全村500多人中,九成都参与了抗日群众组织,协助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增加生产、维持治安、为部队提供情报、送信及运输等。村内有39位青年更直接投身于游击队,英勇杀敌。

此屋是港九大队在乌蛟腾村的其中一个交通站,对游击队有很大作用。交通站楼高两层,上层是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下层则为村民开办的合作社。港九大队民运人员陈海、蔡松英曾长驻这里,开展工作。

 

乌蛟腾交通站旧址

 

B段第三站:九担租交通站遗址

位处新界东北的九担租村是一条深山古村,位置偏僻,不通公路,亦无交通车直达,但可经毗邻的乌蛟腾村沿山路步行而至。据港九大队老战士蔡松英、乌蛟腾儿童团团长李汉回忆和指认,九担租村设有港九大队交通站和税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负责人尹林平曾在此村居住。九担租交通站站长为符志光,于三三事件中当场牺牲。

 

九担租

九担租交通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