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Sha Tau Kok Heritage trail

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

 

為推動歷史教育,本部與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新界鄉議局等團體合作提出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計劃中的沙頭角抗戰文物徑分為A、B兩段,長度分別為約5公里及2公里。A段起點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即羅家大屋),終點為鹿頸村,全程約需2小時。B段以烏蛟騰抗日英烈士紀念碑為起點,途經烏蛟騰村,以九擔租村為終點,所需時間約為1.5小時。

兩段路線串連了許多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址,見證了香港淪陷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與香港民眾奮起抗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蹟。除了具歷史價值的遺址和紀念設施外,兩段路線的四周亦毗連各種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如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等,可讓公眾在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之餘,一同欣賞鄉村的自然風光,是兼具人文及自然景觀的特色文物徑。

文物徑路線圖(按此放大)

 

A段第一站: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祖業,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意義重大。同時,大屋附近一帶亦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和海上中隊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

經羅氏族人同意,大屋現已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紀念館於2022年9月啟用,館內的常設展覽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第二部分為「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的抗日事跡。該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有助於公眾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特別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的貢獻。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A段第二站:(南涌)聯防自衛隊部遺址

南涌有羅、楊、鄭、李、張共五姓,各姓氏於南涌各據一方。南涌羅屋村為羅氏族人聚居的客家村落,曾住有約20多戶人家,至上世紀20年代有一戶李氏遷入。羅屋村不但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南涌)聯防自衛隊的成立地。1941年12月1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武工隊進駐南涌羅屋村,並以羅家祖屋為立足點,積極開展抗日及剿匪活動。及後,羅汝澄、羅雨中等人以羅屋村為核心,發動南涌五個村莊,組織武裝力量,成立由港人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隊伍——聯防自衛隊,該隊共有50多名隊員。羅雨中為聯防自衛隊的第一任隊長。自成立以後,聯防自衛隊一直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維持地區治安,有力地制衡了日軍及土匪的力量。

 

羅屋村羅家祖屋

羅屋村羅家祖屋遺址

 

A段第三站:南涌亭三三事件紀念碑銘(策劃中)

1943年3月3日下午,日軍出動近百人包圍港九大隊政訓室在南涌附近老龍田晏台山的駐地,當時駐地只有11名非武裝人員,他們與日軍展開激戰,多位戰士犧牲,史稱「三三事件」。事件中,曾福、邱國璋、符志光三人在激戰中以身殉國;彭泰農、陳冠時、陳坤賢受傷被俘,後被殺害,慘烈犧牲。

2015年8月24日,國家民政部公佈將彭泰農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2020年9月2日,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公佈將曾福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由於三三事件的發生地老龍田位於山上,一般人較難前往,現計劃在山下的南涌亭設立三三事件紀念碑銘,作為文物徑的參觀點。

 

南涌亭

 

A段第四站: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遺址

鹿頸村是新界首個抗日民主鄉政權的成立地。1945年初,在羅汝澄、陳海推動下,沙頭角地區內南涌、鹿頸共12條村組成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黃馬發為鄉長,陳秉琅、張才為副鄉長,下設文書、財務、民政、文教、衞生、武裝等幹事,分管各部門工作。

鄉政府的辦事處設立在鹿頸村上圍陳氏族人的住宅。自成立後,鄉政府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不單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報網,嚴密監察日本警備隊和憲兵隊的行動,更從事採購糧食及添置被服等後勤工作。鄉長黃馬發任內盡心盡力,奔波勞碌,最終積勞成疾逝世,後被列入港九大隊115位抗日烈士名單。

 

鹿頸村

 

B段第一站: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曾對烏蛟騰及鄰近的村莊發動十餘次掃蕩,有的村民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遭受嚴刑,但守口如瓶,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抗戰期間,烏蛟騰村英勇犧牲的烈士有村長李世藩、李憲新,以及村民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偉文、王官保、王志英等。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1984年,在旅英「烏蛟騰海外聯誼會」支持下,烏蛟騰村村民重修紀念碑,並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題字,命名為「抗日英烈紀念碑」。該紀念碑始建於烏蛟騰一處山坡下,至2009年特區政府出資180萬重建並遷至現址。2015年8月,國務院將該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曾生題字的「抗日英烈紀念碑」

 

B段第二站: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在港九大隊的影響下,烏蛟騰全村500多人中,九成都參與了抗日群眾組織,協助宣傳發動群眾抗日、增加生產、維持治安、為部隊提供情報、送信及運輸等。村內有39位青年更直接投身於游擊隊,英勇殺敵。

此屋是港九大隊在烏蛟騰村的其中一個交通站,對游擊隊有很大作用。交通站樓高兩層,上層是游擊隊活動的地方;下層則為村民開辦的合作社。港九大隊民運人員陳海、蔡松英曾長駐這裡,開展工作。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B段第三站:九擔租交通站遺址

位處新界東北的九擔租村是一條深山古村,位置偏僻,不通公路,亦無交通車直達,但可經毗鄰的烏蛟騰村沿山路步行而至。據港九大隊老戰士蔡松英、烏蛟騰兒童團團長李漢回憶和指認,九擔租村設有港九大隊交通站和稅站。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負責人尹林平曾在此村居住。九擔租交通站站長為符志光,於三三事件中當場犧牲。

 

九擔租

九擔租交通站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