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

香港抗戰遺址—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

 

為推動歷史教育,本校與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新界鄉議局等團體合作提出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計劃。計劃中的沙頭角抗戰文物徑全長約30公里,起點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即羅家大屋),終點為紅石門村,走畢全程約需10小時。文物徑串連了許多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址,見證了香港淪陷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與香港民眾奮起抗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蹟。除了具歷史價值的遺址外,文物徑四周亦毗連各種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如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等,可讓公眾在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之餘,一同欣賞鄉村的自然風光,是兼具文化及自然景觀的特色文物徑。

 

文物徑路線圖(按此放大)

文物徑路線圖

 

第一站羅家大屋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族人的祖屋,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意義重大。同時,大屋附近一帶亦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和海上中隊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

經羅氏族人同意,大屋現已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並於2022年9月啟用。館內的常設展覽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第二部分為「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的抗日事跡。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有助於公眾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歷史,以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的貢獻。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第二站南涌羅屋村

南涌羅屋村為客家雜姓村落,曾住有約20多戶人家,包括羅、楊、鄭、李、張姓。它不但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南涌人民聯防隊的成立地。1941年12月1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武工隊進駐南涌羅屋村,並以羅屋為立足點,積極開展抗日及剿匪活動。及後,羅汝澄、羅雨中等人以羅屋村為核心,發動南涌五個小村,組織武裝力量,成立由港人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隊伍——南涌人民聯防隊,共有50多名隊員。羅雨中為南涌人民聯防隊的第一任隊長。自成立以後,聯防隊一直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維持地區治安,有力地制衡了日軍及土匪的力量。

 

羅屋村羅家祖屋

羅屋村羅家祖屋遺址

 

第三站:老龍田晏臺山:三三事件發生地

1943年3月3日下午,日軍出動近百人包圍港九大隊政訓室在沙頭角老龍田晏臺山的駐地,游擊隊與其展開激戰,多位戰士犧牲,史稱「三三事件」。事件中,曾福、邱國璋、符志光三人在激戰中以身殉國;彭泰農、陳冠時、陳坤賢受傷被俘,後被殺害,慘烈犧牲。

2015年8月24日,國家民政部公佈將彭泰農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2020年9月2日,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公佈將曾福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老龍田

三三事件時彭泰農曾福等英烈與日軍激戰的戰場──沙頭角老龍田

 

第四站鹿頸村

鹿頸村是新界首個抗日民主鄉政權的成立地。1945年初,在羅汝澄、陳海推動下,沙頭角地區內南涌、鹿頸共12條村組成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黃馬發為鄉長,陳秉琅、張才為副鄉長,下設文書、財務、民政、文教、衞生、武裝等幹事,分管各部門工作。鄉政府的辦事處設立在鹿頸村上圍陳春才的住宅。自成立後,鄉政府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不單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報網,嚴密監察日本警備隊和憲兵隊的行動,更從事採購糧食及添置被服等後勤工作。

 

今日鹿頸村

鹿頸村

 

第五站烏蛟騰烈士紀念園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曾對烏蛟騰及鄰近的村莊發動十餘次掃蕩,不少村民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遭受嚴刑,村長李世藩、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偉文、王官保、王志英及李憲新等先後犧牲性命。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紀念抗戰犧牲的烈士。1984年,在旅英「烏蛟騰海外聯誼會」支持下,烏蛟騰村村民重修紀念碑,並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先生親筆題字,命名為「抗日英烈紀念碑」。該紀念碑始建於烏蛟騰一處山坡下,至2009年特區政府出資重建並遷至現址。2015年8月,國務院將該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入口

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入口

 

第六站:橫山腳

橫山腳是港九大隊成立後在沙頭角第一個開闢的新據點。1942年2月,大隊長蔡國樑等進駐橫山腳村,以關帝廟為駐地,開展剿匪工作。土匪被擊潰後,游擊隊的聲望提高,當地青年踴躍參加,大隊舉辦基層骨幹訓練班,整編隊伍。1942年4月,英軍戰俘波生吉、比爾斯中尉、懷特中尉及祁德尊中尉獲港九大隊營救後,曾在橫山腳參與大隊部舉行的歡迎會,與蔡國樑見面,在場人士高唱抗戰歌曲,歡慶他們脫險。

 

橫山腳陳氏家祠

橫山腳上村沈思攝

 

第七站:烏蛟騰村

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在港九大隊的影響下,烏蛟騰全村500多人中,九成都參與了抗日群眾組織,協助宣傳發動群眾抗日、增加生產、維持治安、為部隊提供情報、送信及運輸等。村內有39位青年更直接投身於游擊隊,英勇殺敵。烏蛟騰村鄰近的石水澗曾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電台所在地。自1942年5月南委事件後,該電台在維持廣東黨組職、游擊隊與中共中央的聯繫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烏蛟騰村村口

烏蛟騰村村口

 

第八站:九擔租

位處新界東北的九擔租村是一條深山古村,位置偏僻,不通公路,亦無交通車直達,但可經毗鄰的烏蛟騰村沿山路步行而至。據蔡松英、李漢回憶和指認,九擔租村曾設有港九大隊交通站和稅站。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負責人尹林平曾在此村居住。

 

九擔租

九擔租港九大隊交通站和稅站遺址

 

第九站:烏蛟騰會議舊址

1943年2月下旬,為總結東江和珠江三角洲敵後抗日游擊戰的經驗教訓,並部署日後的工作,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曾於烏蛟騰附近上下苗田一帶的山坡舉行會議,史稱「烏蛟騰會議」。這是東江縱隊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會議。出席會議人士包括尹林平、連貫、梁廣、梁鴻鈞、曾生、王作堯、楊康華、李東明、羅範群等,會議由尹林平主持。

 

下苗田

下苗田一處山坡

 

第十站:紅石門

港九大隊曾在紅石門設有稅站,保障商旅及漁民安全來往沙頭角及大小梅沙、沙魚涌等地,免受土匪海盜滋擾,稅收幫補了游擊隊的軍費支出。1943年1月22日,日軍到紅石門掃蕩稅站,幸而游擊隊早有防備,避免了重大損失。

1944年8月16日,海上中隊在紅石門附近的黃竹角海面突襲沙頭角日軍組成的海上「挺進隊」。部隊向敵船投出魚炮,又用長竹篙鉤住敵船的帆繩,躍過去擒拿敵人。是役共擊沉敵船3艘,斃敵25人,傷敵13人,並繳獲機槍兩挺、衝鋒槍4支、步槍21支及手槍4支。

 

 紅石門

紅石門海岸(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