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revolution’s impact on sustainability goals

數字革命助力可持續發展

Applying science and AI to the challenge of carbon capture

今年6月在曼谷舉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與會者熱切關注科技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潜力。

 

一場高規格的專家討論會聚焦這一主題,探討了各地區的創新方案和全球經驗,以及數字技術如何助力解决當前挑戰。

 

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西安有色金屬勘察研究院綠色碳研究所總工程師劉杰博士,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講座教授陳曦教授,西北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教授朱亮亮博士,以及朱拉隆功大學綜合創新學院教授兼CSII社會創新實驗室主任Sawaros Thanapornsangsuth博士。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肖航博士主持了討論。

 

專家們就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科學進步和公衆意識提升展開討論。他們認爲,當前形勢迫切需要在開發高效能源材料和系統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采取更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令人鼓舞的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材料和系統設計領域已取得多項重要突破。

Applying science and AI to the challenge of carbon capture

這些進展一方面爲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和儲存能力提供了巨大潜力。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技術直接從空氣捕獲二氧化碳(DAC),幷在農業和各種工業流程中利用二氧化碳,爲實現"碳循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陳教授表示:"作爲科技工作者,我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加速發展,使技術在可持續循環方面得到更廣泛、高效的應用。" 

 

這裏提到的循環包括碳、水、能源和材料循環。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優化傳感器布置,以更好地管理廢水、監測水質、追踪污染物、確定污染物流向幷評估潜在風險。在碳排放方面,可以利用無人機繪製特定區域的實際排放圖,收集整理數據,推動大型發電廠和化工廠采取更多减排措施。其他應用還包括追踪汽車、飛機等分散排放源的二氧化碳,幷確定改進的方式和地點。

 

陳教授總結道:"總的來說,人工智能不僅能協助我們分析數據,還能預測科技發展趨勢。" 

 

朱博士指出應用人工智能面臨諸多挑戰,强調加强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爲,這是加速進步的最佳途徑,尤其是在交通和智慧城市等涉及衆多利益相關方的領域,取得適當成果將極大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Thanapornsangsuth教授探討了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她認爲關鍵在于讓學生理解創新不僅爲了盈利,更肩負著促進健康、社會福祉或緩解氣候變化等重要使命。

 

她說:"我們非常鼓勵動手實踐、設計思維和深入社區,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根源,幷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我們有一個小組的項目是在泰國各地尋找回收商店,利用科技提高回收效率。我們認爲人工智能是幫助他們完成項目的核心技能,我們相信學生需要深入問題核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 

 

劉博士介紹了中國領先企業和研究機構在科技與可持續發展交叉領域的工作。他指出,綠色能源和清潔能源等行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幷舉例說明了電動汽車製造、能源儲存、餘熱回收、碳捕獲和天然氣淨化等領域的發展。

 

陳教授補充道:"然而,這些新發展也可能帶來新的挑戰。例如,有報道稱地球上的鋰儲量無法滿足像東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的儲能需求。因此,電動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對采礦業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