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教授展示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變革

嶺大教授展示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變革

嶺大教授展示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變革

嶺南大學應邀在6月10-13日于曼￿舉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發表專題報告,展示了多項前沿的人工智能應用案例。

 

嶺大由講座教授、跨學科學院院長陳曦教授及同院助理教授肖航博士闡述了人工智能的變革潜力以及通過有效協作所能實現的目標。

 

通過引用近期的研究案例,他們向與會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創新如何帶來新的見解和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從而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

 

此外,他們還討論了跨學科學習對教育的影響,幷指出將人工智能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融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惠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化。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協同效應,從而更深入地參與到關于數字革命、可持續發展以及新質生産力的廣泛討論中,幷做出更大的貢獻。

Applying science and AI to the challenge of carbon capture

陳教授首先指出,人工智能已經融入了嶺南大學在人文學科、數字藝術和創意産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在授課方式和流程上做了創新。同時,作爲亞洲領先的博雅大學之一,嶺南大學仍然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其他基本技能。

 

在教導學生瞭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幷有效應用的同時,關鍵在于不能忽視或「危及」全人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秉持的價值觀和原則。

 

關鍵在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開闢歷史、哲學、社會科學和語言等學科教學、學習和研究的新途徑,而不僅僅局限于數據科學。

 

這樣做可以確保學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在其行業的最新發展,幷爲自己的研究項目開闢新的方向。 「我們希望將人工智能用于造福人類,無論是爲了日常便利、提高創造力,還是爲了履行社會和環境責任。」肖教授說道,「人工智能技術的經濟影響和社會價值包括提高生産力、創造新市場、改善公共安全和醫療保健。」 

 

例如,嶺大的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來協助識別水底圖像。這有助于監測不同物種的栖息環境和種群發展。

 

另一個項目以低光圖像增强爲核心目標,借助外部記憶體來提高監控攝像頭的圖像質量。此外,科研人員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提高衛星圖像的清晰度。“這使得更高效且可持續地監測環境變化和評估自然資源成爲可能。”肖教授說。

 

在開發智能交通系統方面,嶺大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如何應用人工智能協助優化交通流量、自動駕駛和預防意外事故。

 

研究人員所取得的成果都與智慧物流領域直接相關,在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和减少碳排放方面擁有巨大潜力。

 

「我們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碳捕集材料的開發,幷通過催化和其他手段將碳轉化爲有用産品。」陳教授說道,「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負排放。通過人工智能優化,我們能够獲得雙碳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