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根 不忘本 不忘嶺南情

 

「鍥而不捨,往往可以使我們在人生中克服困難,不斷進步,達致成功,這是我的感悟,我的堅持。」道出這番說話的是畢業於1973年嶺南書院中文系的戴桂冠學長。戴學長是一位書法家,他師從故外祖父王鼎新及故舅舅王樹滋,作品遍及篆隸楷行草。畢業後他曾在保良局擔任秘書,創辦「樂藝社」以推廣書畫藝術,亦曾遠赴南非約翰內斯堡工作,在領事館擔任私人秘書。今天戴學長為我們娓娓道來司徒拔道年代嶺南書院與他人生旅途的精彩故事。 

 

鍾情校園景致 難忘師生情懷


戴學長在上海出生,1968年來到香港升學,最初入讀清華書院。他本想修讀航海系,但身任招商局高級船長的父親對此不表贊同,因為不希望他日後要跟自己一樣長期出差離開家庭。於是他改讀中文系,一年後轉考嶺南書院。戴學長憶述,最初選擇嶺南的一大原因是校園環境幽美,而且有宿舍提供。即使相隔多年,他至今仍對校園一草一木記憶猶新。「最初的嶺南書院依山而建,正門對面是一個冬菇亭。甫步進校門,便是校務處、禮堂、圖書館和飯堂。拾石級而上,是一個操場,左邊再上便是書院部的四層大樓,走廊兩旁並排著課室和實驗室。左邊課室的窗戶能眺望司徒拔道和跑馬地,空氣清新,風景宜人。」由於當時嶺南書院只設有商科、理科和文科三個學系,師生之間關係緊密,相處融洽。「商科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教數學的高贊洸老師;理科方面,有經常上電視節目科普醫學常識,教生物的陳淦琁老師。至於我們文科,有風趣幽默,當時是華僑日報的編輯,教心裡學的彭煥強老師,還有在香港聞名的國學大師,教我們中國詩詞訓詁的中文系陳湛銓老師等。」那些年一有空餘時間,戴學長便會跟同學和導師去郊遊遠足,與室友去中區紅寶石餐廳喝咖啡、聽音樂,再沿着寶雲道走到太平山頂。

投入學生事務 為文化事業鋪路


戴學長不單專注學業,也熱衷於不同學生活動,其中最深刻的經歷可算是開辦學生報《嶺南人》。「當時為了爭取辦學生報,跑到校長室與阮康成校長辯論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他答應給我們學生會辦報。」他亦曾為《嶺南人》執筆發表社論,包括一篇《嶺南人肩負重擔》等。除此之外,戴學長也在課餘時間到研究所協助歷史科蘇慶彬老師收集研究資料,並因而對歷史產生興趣。蘇老師稱讚他在分析歷史事件時展現出深刻的見解和洞察力,認為對做學術有可取之處,大力鼓勵他研讀歷史。了解到當時新亞研究所是由錢穆先生的學生唐君毅先生擔任所長,導師中不乏許多著名的學者,包括嚴耕望、牟宗三、孫國棟、余英時等,戴學長心生仰慕,在畢業後便考入研究所深造歷史。

與此同時,他亦開始了在保良局的秘書工作,負責文物室的資料整理,籌辦保良局100週年書畫展覽,聯絡當時香港名家如趙少昂、楊善深參加義展。後來他又連同保良局同事創辦了「樂藝社」,舉辦過大小展覽會,宣揚書畫藝術。學生時代累積的各種經驗和建立的人際網路使他在工作上得心應手。為了進一步開拓自己的事業,戴學長更曾到南非約翰內斯堡工作,當過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領事館名譽領事的私人秘書,南非粵港澳總商會及非洲潮人聯誼會秘書長等。

受外祖父薰陶 自小熱愛書法


戴學長從小熱愛書法,多年來熱情不減。而他開始學習書法的契機正是來自外祖父王鼎新的作品。「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看到外祖父寫給舅父的一幅書法,覺得很舒服。外祖父是一位教育家和書法家,他的書體是從北魏《張黑女墓志》和《張猛龍碑》發展而自成一局的風格,在汕頭澄海以至東南亞一帶備受推崇的鼎新體。」儘管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用宣紙寫書法,他也沒有因此怠於練習。「外婆會用棉花扎在筷子上,讓我沾清水在紅磚地板上練習,直到初中才開始在舊報紙上書寫。剛好住樓下的那家人是製作松煙墨條,免費提供墨汁給我塗鴉。」戴學長的作品不但曾在不同單位展出,還得過國內外很多獎項。時至今天,外祖父的作品一直推動著他對書法的熱情和堅持。「除楷書帖之外,我更喜歡他的行書,就連硬筆書體也骨子裡透出魏碑的意味,直到現在,我都在努力學習他的書體。」

在當今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傳統書法面對不少挑戰。被問到如何鼓勵年輕一輩練習書法時,戴學長形容,書法是一種文字的表達方式,不能強迫。「當你對一件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你自然會不斷的探討摸索,而在過程中當你發現天外有天,你就會更深入地鑽研下去。」

承傳百年紅灰精神 盼後輩延續嶺南使命


在戴學長看來,嶺南文化的精髓就是「務實、包容、靈活和創新」。師生一起研究學問,互相尊重包容,保持開放態度接納多元文化和不同意見,維護學術和言論自由,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積極為社會作出貢獻——只要營造這樣一個學習環境,就能充分體現嶺南精神。作為一位嶺南人,戴學長一向積極參與校友活動,例如嶺南大學開放日和宿舍籌款活動,也為校友日主持過書法講座,為大學圖書館舉辦過書法展覽等。他深信校友活動中參加者所展現出來那份對嶺南的歸屬感和感情,都是嶺南文化的體現。「每一次參加嶺南大學同學日或慶祝晚會,或是北美各地成立的嶺南同學會活動,乃至網絡上的校友聚會,我都能強烈體會到那種歷久不衰的嶺南精神。」

正如校歌教誨「愛保兩勿忘」,戴學長寄語年輕的嶺南人要「與時俱進,承先啟後」。他認為現在的校訓「作育英才,服務社會」跟以前的口號「同心同德同致力,為神為國為嶺南」乃一脈相承。嶺南精神的核心內涵在於把嶺南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熱情、忠誠、堅毅、包容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培養社會責任感、個人品德、掌握全方位的知識文化修養和終身學習的熱忱。戴學長淡言道:「這些嶺南精神放到任何地方都是正確的,也是我們需一生努力的課題。」

 

按此瀏覽更多校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