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成就

公众科学项目集腋成裘 保育香港独有动物

Img

 

作为一所博雅大学,岭大在教学方面,向来著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

为使学生能增进科学知识及培养科学思维,校方规定,除文、史、哲科目外,    本科学生亦需选修科学课程;此外, 岭大亦会给予学生机会及空间 , 让他们 在校园及社区进行研究工作, 使其在培养兴趣之余, 亦能造福社会, 为香港的保育工作作出贡献。

「设这些『公众科学』研究项目,是开拓学生知识领域的好方法。」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办事处处长、科学教研组Mark McGinley教授说。他又解释,  称为「公民科学」或「群智科学」的「公众科学」 ,就是指那些由非专业科学家和大众参与的科研活动(他们大多利用简单的器材去观察及记录大自然现象)。

例如, McGinley有一组学生就曾参与研究青蛙的工作。「他们对『青蛙为何会叫』这个问题很感兴趣。」McGinley说。「学生们会在下午、黄昏及午夜时分 到宿舍后方, 聆听青蛙会否在叫,同时记录当时的温度及湿度, 并会在屯门天文台查找其他数据, 目的是查找青蛙鸣叫的原因。」

McGinley是一位环境科学及生态学学者, 他相信青蛙往往会在雨后鸣叫。可是,对他而言, 研究的结果并不是重点 ,学习的过程及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公众科学中并没有对与错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能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同学能带出新意念、新角度,那就更理想了。我们科学教研组会从旁协助, 及向他们解释主要的科学定律。我希望在未来两三年间, 岭大能开展更多这类研究项目。」

 McGinley另一组学生则进行雀鸟的研究, 每天会在宿舍附近记录雀鸟的数量及叫声。

这类研究往往从「小规模」开始, 但集腋成裘, 随著时间及参加人数增加, 就会得出显著的效果。现为试运学科的「科学的过程」,  将在2019/20 学年正式成为本科生课程的一部分, 这表示,每学期都会有370-390名学生参与公众科学的研究。

「不难想像, 十年后,我们已能收集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 McGinley说。

除教学外, McGinley与他的团队亦参与过不少服务研习项目, 造福社会 ―― 其中一项是「跨代生态学堂 – 两爬保育」, 项目亦让McGinley及助理教授方健恩同获岭大卓越知识转移奖。

「我们希望能透过该项目, 向学生、小童及老年人介绍香港的两栖爬行动物。」为期四星期的项目於去年夏天举行, 内容包括 一系列讲座、晚间远足等活动, 让参加者认识及接触到自然生态。

「香港的年轻人对大自然多是缺乏认识的。 」方教授说。「 参加者当中, 不少都只是第一次作远足或是在晚间远足。他们得以看见青蛙、蛇、蜥蜴等动物,这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长者的参与是项目的另一重点。於岭大长者学苑兼课的方教授说 , 和年轻人相比,长者在学习时,有时候会更富热情, 他们跟年轻人一起学习, 或许能感染对方。

「我的研究以动物学及动物进化为主 (特别是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 包括青蛙、蛇、蜥蜴及沙罗曼达)。」方教授说。「我对动物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例如: 在香港找到的一种青蛙, 与在中国发现的究竟有何异同呢? 凭DNA比较, 我们可知道它们的关系, 而我们亦开始对那些香港独有的品种进行保育。」

方教授最近期的研究项目「建立香港两栖动物自然历史库以作教育及保育之用 - 卢文氏树蛙」, 就获政府的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供高达110万港元的资助。

方教授认为,香港有必要为本地的植物及动物建立完整的自然历史库,而建立资料库后, 就要搜集动物细胞样本及进行DNA研究。

为何卢文氏树蛙会是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呢?不难理解,因为 : 它是香港独有的品种。「当年政府兴建新机场的时候, 在赤鱲角工地一带发现一大批卢文氏树蛙。为这原因, 当局甚至曾考虑停工。」方教授说。「明显地, 他们选择继续工程, 及把树蛙迁移到其他地区, 包括加道理农场、八仙岭及大埔滘等以进行保育。」

至今超过二十年, 现在是时候查看它们会起了甚么变化。方教授说, 变化很大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代表物种能适应环境及作演变, 继续生存。

方教授的另一项目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DNA Approaches to Study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Hong Kong Turtles” (以DNA方法研究香港濒临绝种龟的生态及保育), 获研究资助局拨款83万元为资助。

「研究龟是非常费时及令人疲累的工作。因为你先要去捕捉它们。」他解释道。「你要先花一整天的时间设置陷阱 (通常在山涧位置), 然后第二天去收集。由於捕获的机会率很低, 这表示两天的工作可能会徒劳无功。」

该项目的理论是 :在水里收集龟的皮肤或其他组织, 然后以DNA技术 去分辨出研究对象, 如果找到它们的基因, 即表示它们很有可能在附近栖息及出没。知道龟的栖息地,有助日后对它们作研究;如有必要, 当局亦可对该区作出相应的保护及限制。

这方法亦被运用在方教授与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的项目中。项目除了研究在香港的濒临绝种金钱龟与其他地区如中国、越南及老挝的有何分别外, 亦会把技术推而广之, 应用到科学搜证层面上, 阻止非法捕猎行为。

「金钱龟在亚洲地区正面临绝种的危机。在香港的野生环境, 相信仍可找到它们的一些踪影。」方教授说。「同样的, 我会以DNA及遗传学去了解不同地区的金钱龟, 及望能把它们放生回野生世界。」他补充说, 放生计划将会和嘉道理农场及渔护署合作。

当科学家明白某种动物的特质后, 要追寻它们的来源地,不会是甚么大问题。故此,技术成熟时, 科学家就能帮助海关及执法机构 搜证及检控那些捕猎受管制动物的违法者。

除有关大自然生态的研究项目外, 岭大的科学团队亦关注香港的城市生活环境及大众健康议题 ,如助理教授王沛欣的研究「香港寺庙烧香与污染的问题」便是一例。

王教授指出, 视乎品牌而定, 一支中国香在燃烧时, 释出的有害物质是普通香烟的5-10倍。「你试想, 黄大仙庙对其周遭环境 - 主要是公共房屋 - 的影响, 是否引人关注。」王教授说。「这类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 在香港还未完全普及。」

该为期两年、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50万港币的项目分两阶段进行。「我先尝试将庙宇产生的污染物, 与道路上产生的污染物分开。」她说。「在第二阶段, 我会分析两者对人的健康有何影响。」

过去, 王教授亦曾从事有关都市气候及污染的研究。她擅於利用地理资讯系统及电子地图作教学及研究。「生活中有约九成的问题, 都与『位置』有关。」她说。「 曾有一位市场学学生欲对尖沙咀的咖啡店进行分析, 她需要的正是所有的咖啡店的位置。最后,她利用了地图, 完成了SWOT Analysis 甚至创业的计划。」

McGinley教授补充说, 正正因为岭大没有科学本科, 团队就能在很具弹性的范围内设计课程, 教授他们最感兴趣及对社会产生最大影响力的知识及学科。「我和他们讨论的, 必是我感兴趣及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

 

Prof Jonathan Fong

方健恩教授 

Prof Paulina Wong

王沛欣教授    

Prof Mark McGinley

Mark McGinley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