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莫家豪教授

副校長暨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

莫家豪教授

開發改變世界的知識

有謂「大學是學習和研究的象牙塔」。嶺南大學副校長暨研究生院院長莫家豪教授對此不以為然,是故他一直竭力確保嶺南和嶺南師生擔負積極面向世界的角色,運用學問和技能,在我們的城市、以至地區和全球社會發展中佔一席位。

正因如此,莫教授看重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因為只有具實證基礎的社會批判堪具真正的權威性。「比如社會科學家須經慎密的研究,方能爰引研究結果為社會政策把脈,推動變革。」

地位特殊的大學

嶺南大學向有「香港的博雅大學」盛名。莫教授卻點出嶺南和美國同類大學的迥異之處,在於嶺南提供的遠不只本科生課程。「我會把嶺南定位為出類拔萃的博雅大學,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尤其卓越。」

莫教授認為,嶺南中西匯萃的背景,不僅延展在學術傳統上,也滲進知性和文化的層面,令嶺南在地區裡擔綱著獨特角色。北倚內地,嶺南可被視為通往世界的橋樑;置身國際,嶺南又可當上世界直通中國的導流。借助這特殊地位,嶺南與大中華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學在豐富的研究和學術合作領域上得以長足發展。

挑戰受訪者的提問

雖然莫教授常鞭策他的研究生學生進行具份量的研究,他走過的研究之路,令他深明當中的磨鍊。在他的研究生之年,他沒有選擇安全、生僻的研究題目,而選了當年的一個熱門議題。那時適逢1989年天安門事件其後,他的哲學碩士論文、以至後來在倫敦經濟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都探討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國家的關係。他坦言:「某程度上,我在政治上逾越雷池,因為我訪問過的都是流亡在外的異見知識份子。」

莫教授的事業發展並未受阻,並開始廣為發表研究。他說:「我的研究有兩大範疇。」其一是比較教育政策和管理。在這範疇的研究工作一直未有間斷,其中得英國經濟及社會研究委員會資助,他正進行一項有關亞洲學生擇業的研究。

莫教授研究的另一個範疇是中國社會政策和政策體制改變。「我想知道中國政府是否真有決心投放資源在社會保障和推動社會凝聚。」莫教授今年在歐洲社會政策期刊發表的論文,就對西方普遍認為中國政府正施行福利普及主義政策的看法提出質疑。

研究之餘,莫教授也一直堅持直接參與社會事務。「我視自己為公共知識份子;不過,我不是那種只專注每年發表四篇論文的知識份子;我希望服務廣大社會,發揮影響力。」為此,現時莫教授參與多個政府事務局和委員會的工作,以及參與如香港賽馬會資助的智齡推廣社區項目。

研究生經驗

雖然身處高位,莫教授對工作各方面熱情未減。他直言:「我每年仍然教授三個課程。我喜歡教學。」

他把自己對比較國際研究的熱忱帶進教授研究生的工作。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互動和合作。他喜與學生分享研究成果,但同時樂於多加聆聽。誠如他常對學生言道:「世上沒有完美、標準的答案。」

就讀嶺南大學研究生課程的學生,會先參加學術及研究工作坊。此後,由構思論文題材,到縝密的研究方法和統計技巧指導,在課程的每個階段,學生都會得到持續的支援。

莫教授指出:「在我們的碩士以至博士課程,透過與業界人士和傑出教授互動而進行的體驗學習,也是我們相當重視的一環。」

這些學習體驗既有嶺南主辦予研究生參加的跨學科學術會議,也有與牛津大學合辦有關學習研究方法的國際暑期課程,課程包括一星期在港和兩星期在牛津的課堂。

「我們也舉辦博士生交流計劃。學生可於我們在英國和大中華的姐妹大學,進行一個學期的交流,或參加為期半年的交流計劃。期間當地教授會擔任論文的共同指導。我的博士生就要準備負笈到英國巴斯大學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