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大研究指本地中文传媒对外籍家庭佣工受虐待事件作不公平报道

2023年11月13日

岭大研究指本地中文传媒对外籍家庭佣工受虐待事件作不公平报道。

岭大研究指本地中文传媒对外籍家庭佣工受虐待事件作不公平报道。

根据岭南大学(岭大)最近一项研究,大多数中文传媒在报道香港外来家庭佣工(外佣)受虐待事件时,都未能作如实、独立和具批判性的报道,只注重新闻的吸引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层根源是与权力以及性别、种族、民族和阶级的相互作用有关。由於新闻报道拉阔了社会与外佣苦难的距离,从而使不平等变得更为严重,亦妨碍了可能导致制定更良好政策、实践模式和加强意识的讨论。

 

1974年,香港政府开始允许香港居民聘用外籍家庭佣工,导致大量菲律宾外佣涌入香港。随著香港中产阶级的扩大以及对全职留宿家庭佣工需求的增加,外佣数量从1982年的21,500人增加到2020年的385,0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5%。然而,尽管过去五十年来,外佣人数不断增加,并为本地家庭作出重大贡献,但许多外佣仍然受到歧视和虐待,就像几十年前的「妹仔」或「保姆」一样。非政府组织「外劳事工中心」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外佣受访者表示受到身体虐待(占受访者的18%)或性侵(占受访者的6%)。

 

为了深入了解中文传媒对香港外佣的表述,以及其对社会就外佣问题看法的广泛意义和影响,英文系系主任何雅文教授英文系副教授Andrew Sewell教授就中文传媒对外佣受虐待的报道展开一项研究。他们分析了2010年至2019年期间在三份广受欢迎的中文传媒上发表的398篇新闻报道,详细研究了报道中对施虐者和受害者的话语表述。该项研究将传媒话语置於更广泛的社会学框架中,以突出其重要而相互关联的作用,并强调外佣问题固有的阶级性。这项研究得到了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的支持。

 

为了解歧视、权力差异和虐待等问题在社会背景下的相互关系,何教授和Sewell教授在研究中运用了社会控制和结构性不平等的概念工具。社会控制是指透过社会程序、方法和资源将社会阶层强加於个人,使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期望。而结构性不平等则可能以剥削、渗透、分裂和边缘化的形式出现。

 

关於新闻报道如何对外佣及其雇主进行话语描述,研究发现了三个重要现象。首先,报道倾向於通过免除犯罪者责任和指责受害者来推卸责任。这无可避免地使权力不平衡的情况持续和将外佣进一步边缘化。例如,在身体受虐待的案件中,与雇主相关的正向人格特质(负责任的妻子)或促成因素(情绪压力和精神疾病)往往被强调,以致存在肇事者免责的情况。另一方面,报道也往往侧重於负面的人格特徵(懒惰或无能)或促成因素(工作表现不尽人意),揭示了普遍存在、应该责怪受害者的现象。当肇事者免责和受害者应该受责的情况同时出现,虐待的严重性就会被淡化,外佣就会处於不利地位。   

 

其次,通过叙事化,传媒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广为人悉的解释框架,鼓励读者将虐待的原因归咎於外佣的缺点。例如:母亲正为孩子的学业而感到压力,而外佣又懒惰,导致母亲动用武力袭击外佣。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道德审判,并使对外佣的虐待变得合法化。

 

这些传媒报道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煽情,即以吸引读者注意力和激起读者情绪反应的方式报道资讯。例如,对於外佣的性侵事件,大多数传媒报道都倾向於对犯罪行为进行详细描述,使其读起来像是色情或煽情故事。 过於简单化、过度性化的叙述无可避免地歪曲了所涉及的问题和人物、增加了为犯罪者开脱罪责和指责受害者的可能性,并使有害的定型观念和结构性不平等变得更为牢固。

 

研究指出,香港中文传媒对虐待外佣行为的描述方式,以及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话语表述,会进一步助长整个社会对外佣的定型观念,同时维持现有的雇主强势、以及社会控制和结构性不平等的关系,这反过来又为虐待外佣埋下伏笔。事实上,香港社会对菲律宾籍及印尼籍人士的排斥及标签仍然相当普遍。

 

研究报告还强调,研究人员需要与传媒工作者和公众接触,对负面表述提出抗议,消除歧视。传媒固然需要关注读者的人数,但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让社会更好地了解虐待外佣的问题,并促进制定更好的政策、实践模式和加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