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蔡宗齐教授

利荣达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蔡宗齐教授

打破时间的桎梏

多年前,岭南大学利荣达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蔡宗齐教授已许下宏愿,要推动中西文学传统更深层次的对话。

蔡教授忆述:「我初到美国时,见人们对中国所知甚微;尤其对比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已了解甚深,这情况令我有点诧异。」蔡教授看到近二、三十年来,情况开始有所转变。「转变是有的,但我认为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的认识,仍远较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所知为多。」

历史根源

「西方文学的传统始於史诗和戏剧,后期才慢慢出现诗歌和小说。」他说:「中国文学传统里没有史诗这种文体。短小精炼的诗词占据着文学的主导地位,延续整个帝制时期,至今历久不衰。」

很多古典中国诗歌源自周朝始创时期的民歌或口述故事,后来被大臣使节用来委婉表达朝廷意旨。「自大约公元600至900年间的唐朝,诗才成为选拔朝廷命官的一个准则,并延续到后起的朝代。」

然而,诗歌体并非只为贤达贵胄所尊崇,也有平民百姓以诗歌表达所思所想,流传至今仍不衰。

跨越文化界限

蔡教授说,中西文学对谈其实在二十世纪初期才真正展开。庞德 (Ezra Pound) 对中国诗歌著迷,启发了他的现代主义诗歌「宣言」。凡有兴趣了解当代诗歌崛起的人,这作品是必读之作,也促成了西方文学的创新。这些思潮激荡的结果回向中国,刺激如新诗体这类文学的发展。

蔡教授的前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为跨文化对话作出重大贡献。蔡教授在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2015/16年度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中,获颁杰出学者的荣誉。他的书籍和文章著作甚丰,内容涵盖中国诗歌、中国文学评论、比较诗歌学和西方文学。

指导博士生

蔡教授对於其指导的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采取开放式态度,而他们自行选择了研究诗歌及诗歌评论。「我叫他们探究自己最有兴趣的题目,好让他们尽展其才。我不是那种要求学生萧规曹随的老师。」

不过,蔡教授要求学生用他们自己的一套方式探索研究题材,例如发掘新材料或以新角度探讨已有材料。「我最强调的是:研究的原创性。这是研究的核心价值。没有原创性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博士生修读研究硕士课程时,会从蔡教授深厚的经验中获益。蔡教授不但会就研究题材的可行性给予学生意见,而且会指导他们以慎思明辩的方法探讨研究题材,指引他们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他也会指点学生撰写论文的技巧,确保行文清晰、合乎逻辑和条理分明,并符合当代学术界的规范。

文学带出新角度

蔡教授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知识可帮助他人了解模塑中国人思想的文化价值。

他说:「现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军事化之说甚嚣尘上。」然而他指出,其实中国文学如传统诗歌体里,从来甚少歌颂军国侵略。中国历代皇朝侧重维持对强土内人口的控制,例如描写边关垣墙的诗歌,内容几乎往往只是叹喟生活之苦,或表达思乡与渴求和平之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