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文化認識生活、社會與歷史

香港是美食天堂,匯聚全球美食,近年更形成一股飲食潮流,不少香港人喜歡搶閘到新餐廳試菜,或上網搜尋特色餐廳,然後在社交網站分享用餐體驗。然而,在飲食文化如此盛行的背後,香港人對飲食文化的認識是否全面?

 

嶺大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指出,飲食文化是飲食相關知識的總集,可分為實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實質層面是指有形的、感官可感受到的元素,例如食物的色香味、烹調方法、食材等;精神層面則是飲食背後無形的文化體現,包括歷史、習俗、宗教、思想、哲學、地域、文化流通等。他舉例說,「例如吃叉燒包,其飲食文化實質層面就是有形的、可看到及觸摸到的叉燒包本身;精神層面則是叉燒包背後所反映的文化,包括其起源及歷史等」。

 

飲食文化有助認識世界

 

蕭博士表示,飲食文化貼近生活,是文化溝通的一個切入點及要道,有助認識世界。但他坦言,香港人在商業社會氛圍下,飲食文化水平普遍仍流於實質層面,因此有必要加強推廣飲食文化。

 

蕭博士從事飲食文化硏究已有6年,主力硏究1950年代起至今的香港飲食文化,近期一直身體力行,透過多個渠道教授飲食文化。他除了不時接受傳媒訪問解構飲食文化,藉以有效加深大眾對香港飲食文化的認識,亦有主持公開講座,早前他便應邀主持由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的「1950年代香港文學中的飲食與生活」講座,以香港文學為本,探討1950年代香港文學跟飲食與生活的互動,而有關講座已輯錄於電視節目中。蕭博士亦將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為中學生舉辦有關香港飲食文化閱讀及創作的工作坊。除此之外,蕭博士亦曾參與電影製作,在《他們在島嶼寫作二》系列的《1918》及《東西》中,擔任副導演,從文學透視飲食文化。

 

博雅教育可加強推廣飲食文化

 

向公眾推廣飲食文化固然重要,但教導學生亦不可忽視。蕭博士認為,香港教育普遍不太重視飲食文化,大、中、小學教授飲食文化的課堂不多,學術硏究方面亦未把飲食文化列作主題發展。他希望大學教育可加強教授飲食文化,並認為嶺大的博雅教育可應用其中。「嶺大推行博雅教育,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跨學科課程,我認為飲食文化及文學可納入其中,透過文本及電影,增進學生飲食文化的知識,讓他們思考自己的生活及文化。另外,嶺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海外交流機會,而每年亦有不少交流生到嶺大,這些都是推廣香港飲食文化從而認識他國飲食文化的大好機會。」

 

蕭博士還指出,嶺大重視「知識轉移」,鼓勵學者把個人嚴謹的原創性學術硏究,轉化成可應用的知識。他過去6年就把自己對香港飲食文化的硏究作整理,然後把相關知識傳授學生及大眾,這些受眾或會分享有關知識,讓知識得以傳揚。另外,蕭博士亦有帶領嶺大學生參加服務硏習計劃,協助長者整理生平歷史,當中涉及的50年代生活,或多或少可反映當時的飲食文化,而這些服務硏習經歷或將結集成書,令相關知識傳揚開去。

 

蕭博士強調,認識飲食文化有助認識生活、社會、歷史、文化,甚至世界,他將繼續努力傳授飲食文化,增加香港人的飲食文化知識。